启航无人机科技(辽宁)有限公司,辽宁无人机培训学校,无人机考证,航拍教学,沈阳无人机培训,无人机测绘,无人机巡检 http://uavpk.com 启航无人机是专业致力于无人机培训及服务的高科技企业。为公安、消防、电力、水利、环保等客户提供航拍、测绘、巡检等无人机技术服务。公司在财湖机场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为青少年科普航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Wed, 16 Oct 2024 09:52:25 +0800 zh-CN hourly 1 https://www.s-cms.cn/?v=4.7.5 公司简介 Wed, 16 Oct 2024 09:52:25 +0800 启航无人机科技(辽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培训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始终秉承“诚信赢得市场,服务铸造品牌”的经营理念,为公安、消防、电力、水利、环保等行业客户提供无人机产品以及航测航拍巡检等无人机技术服务。

我们特别注重无人机产品的研发及相关技术的创新,先后研发生产了多旋翼、固定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等多款无人机产品,我们采用的无人机智能飞行控制系统,结合了AI人工智能技术, 5G通信技术,可以对无人机飞行环境进行实时侦测,对飞行路线进行分析、规划,避免无人机发生碰撞等危险状况,该系统还可以对森林、电力线路等应用场景,进行自动化巡检,将巡检进行数据整合、分析,生成巡检报告。

我们拥有专业的无人机航测、无人巡检技术队伍,无人机航测可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灾害应急与处理、国土监察、资源开发、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尤其在基础测绘、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字城市建设和应急救灾数据获取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无人机巡检技术可应用于对电力架空输电线路、通信基站的巡查;河流、湖泊污染源排查;高速公路、石油管道的巡视;城市违章建筑、农村秸秆焚烧的巡视取证,我们已经累计服务了省内外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并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在无人机培训领域,公司与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20余所大中专院校进行产教融合合作,通过培养无人机相关高科技人才,不断创新无人机产品,满足各行业对无人机应用的需求。



]]>
俄罗斯的“英雄”的老鼠,“搭乘”神风无人机,对乌克兰地堡发动猛烈袭击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正在进行的战争中发生的一起离奇事件中,一只老鼠爬上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并停留在其上,直到击中乌克兰目标。

摄像机镜头捕捉到了从这只啮齿动物爬上无人机到发动袭击的整个过程,俄罗斯战士还竖起了一座小纪念碑来纪念这只动物,将其在战争中的牺牲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尚不清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但根据俄罗斯电报频道上的各种帖子,已确定该地点位于顿涅茨克南部。有趣的是,后来有消息称,啮齿动物已成为俄罗斯士兵掩体中的威胁。

战壕里的大老鼠几乎和AK-74S步枪一样长

这一有趣的插曲是 FPV 巡飞弹药传奇中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其中野生动物意外伤亡已成为士兵的民间传说。

有趣的是,当许多俄罗斯和乌克兰士兵被拍到与猫在一起的照片时,动物已经成为更大叙事的一部分,这些猫要么被前线部队收养,要么从瓦砾和废墟中被救出。斯拉夫文化对猫科动物的普遍亲和力解释了这些温暖的时刻。

图片

俄罗斯前线士兵大量饲养猫咪作为宠物,俄国人是真喜欢猫,养猫也确实有助于解决鼠患问题

视频显示老鼠在火箭推进式手榴弹上

最初源自 FTD666 Telegram(电报)群组的无人机摄像机镜头显示,一只老鼠停在看似火箭推进式手榴弹 (RPG) 弹的前端。根据螺旋桨的形状和旋转模式,无人机可以被假设为四轴飞行器,绑有炸药以撞击敌方阵地。

当四轴飞行器起飞时,鼠标仍然坐在机头上,并且意识到它无法回到地面,因此仍停留在 RPG 弹头上。无人机爬升到约50米的高度,在平原上空飞行约7至10公里的距离,最终击中掩体。没有俯视镜头来显示实际的袭击和爆炸。

图片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象征

可以推断,这次袭击是有计划的一系列攻击的一部分,其中FPV巡飞无人机处于静止状态,在地面上停留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攻击。

操作人员没有时间将老鼠赶走以防止其死亡。然而,整个镜头确实给人留下了老鼠英勇参与对乌克兰打击的印象。

自 2000 年代末以来,顿涅茨克一直是情绪激动的反乌克兰和亲俄罗斯入盟运动的中心。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军队一起反抗基辅的统治,导致 2014 年顿巴斯战争,为老鼠的无人机赢得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色彩。

这两个地区与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一起在 2022 年 9 月的全民公投中投票决定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

Telegram 频道于 10 月 23 日首次发布了这段视频,并开玩笑说这只老鼠已被追授“勇气勋章”。两天后,FTD666又发布一条消息,称“老鼠非常积极地破坏我们的设备。”

“它们几乎咀嚼从袜子到热成像仪的所有东西”,揭示了动物在战场上的实际角色。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对这一事件的漫画化,人们专门创作了一幅漫画来纪念老鼠的贡献。它显示它站在鼻子或火箭弹上,漫画中附有帖子说:“即使是老鼠也打败了班德拉的支持者!!!”

图片

斯蒂芬·班德拉 (Stephan Bandera)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乌克兰一位颇具争议的领导人,参与了导致 10 万波兰人死亡的反波兰种族灭绝事件。俄罗斯指出,定期举行集会支持他和乌克兰其他极右翼领导人,以证明乌克兰存在新纳粹组织。

大多数极端民族主义的俄罗斯电报频道都植根于坚实的苏联时代政治哲学。这使得班德拉成为对手,捕捉到了德国入侵时俄罗斯所遭受的激烈意识形态竞争和人员伤亡。摄像机捕捉到的几乎所有乌克兰的损失和失败都被称为“班德拉”失败。

鼠英雄纪念碑

但当其他频道声称为纪念老鼠的牺牲而竖立了一座小纪念碑时,有关老鼠战场死亡的后续发展就更有趣了。

图片

顿涅茨克南部路边一座纪念老鼠的小纪念碑

il libanese (@Ramy_Sawma) 在 X 上的一篇帖子中声称,“顿涅茨克为一只无名老鼠竖立了一座纪念碑,这只老鼠在攻击乌克兰武装部队(AFU)阵地时爬上了神风特攻队无人机,死在战场上。”一张照片显示,路边的路边有一尊老鼠的小雕像,它用后腿站立,抬头仰望。

关于这一点的细节很少,但由于社交媒体上缺乏反事实或更正,也没有理由怀疑这一说法。


]]>
平流层太阳能无人机—— 替代卫星或可期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图片

Phasa-35无人机。

提到对地遥感和通信系统,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卫星。但近年来,这一领域正在出现一些新面孔,可在平流层长时间飞行的太阳能电动飞机就是其中之一。

前不久,由英国BAE系统公司于2021年末收购的“棱镜”公司设计的Phasa-35无人机完成了平流层飞行试验。在2万多米的高空,该无人机飞行了24个小时。

正所谓“登高望远”。侦察卫星之所以能成为当之无愧的“天眼”,就是因为它的运行轨道较高,大多在距地数百千米的位置。在平流层飞行的特点,使Phasa-35无人机同样具备了“望远”的条件。其实,不仅是Phasa-35无人机,其他类似的高空无人机,也多选择在平流层飞行。除了这个高度并非“高不可攀”之外,相对稳定的气流状况也有利于它们发挥作用。

研发之初, Phasa-35无人机的定位就是高空伪卫星,即旨在一定条件下“平替”侦察卫星,提供相关服务。

侦察卫星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是能长时间在空中飞行。像Phasa-35这样的高空无人机,由于采用太阳能电力驱动方式和特殊的构型,也能长时间在高空飞行。

根据英国BAE系统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Phasa-35无人机机身细长,翼展达35米。其机翼上设置有不少太阳能电池板,可在白天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一部分直接用于驱动无人机,一部分储存在蓄电池中,用于夜间飞行。

对类似高空无人机的留空能力,相关研发公司的期望值不低,有的甚至希望其能连续数月飞行在空中。为此,这些公司在其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大量使用复合材料来为其减重等。Phasa-35无人机也是如此。虽然翼展达35米,但它的重量只有150千克。15千克的有效载荷能力,使它可背负照相机、雷达和其他传感器,承担信息获取、数据传输等任务。

可在平流层以超长时间续航,能相对于地球表面悬停,能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卫星和一些机载设备才能提供的高价值服务……这些优点,使此类高空无人机受到各方青睐。

但是,正如Phasa-35无人机的飞行只是确认其系统性能等一系列测试的开端一样,此类高空无人机当前的研发阶段还只是“掀开了替代卫星大幕的很小一角”。

而此前,英国空客公司以太阳能为动力的QinetiQ Zephyr超轻型飞机,在飞行了60多天后因高空气流原因坠毁。这既昭示着此类无人机发展的前景,也显示出这类高空无人机平台的脆弱及这方面探索的难度。


]]>
创新低空,无人机发展的新机遇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2023年11月25日,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创新合作机遇”的第6届世界创新大会在广州举办。本届大会邀请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科学家、著名专家学者、 工商界领袖、政府官员和创新青年领袖等约500名嘉宾出席会议。与会嘉宾围绕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创新以及全球创新合作新格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热点议题进行主旨演讲和对话,致力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智慧、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和注入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促进国际创新合作交流作出积极努力。 

图片


创新低空,未来已来

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杨金才受邀参加第6届世界创新大会并作以“创新低空 未来已来”为主题的主旨演讲。

杨金才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向天空要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从二维走向三维,如何开发、利用、管理现有的空中资源,成为了一项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亟需做好全面攻关工作。2023年是低空经济发展元年,今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提出要建设“低空经济中心”,相继发布了各项行动纲领。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服务于全国各地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据民航局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无人机运营企业1.7万家,全国通用航空器近19万架。截至9月底,取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达到710家,通用航空器2974架,无人驾驶航空企业达到1.8万家。经营性无人驾驶航空器18.8万架,含无人驾驶航空的通用航空飞行总量达到1958.6万小时。无人机注册用户超过70万,无人机注册数超过120万架。2022年产值超过1170亿元,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4%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5%以上的市场份额。

无人机是一个跨越时代、跨越行业的颠覆性产品,是人工智能落地应用最广泛的产品,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无人机。杨会长认为,在应用场景需求快速增长的当下,未来,无人机产业的创新应用将主要体现在物流配送领域、应急救援领域、空中交通出行领域。无人机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无时不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无人机的未来不可限量。


无人机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敖万忠表示,无人机作为我国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仍处在不断发展与迭代的阶段,无人机管理条例的出台,充分体现了我们从“管制”到“管理”的重大思路转变。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统筹发展和安全,对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提供了顶层法规,并进一步加快无人机与各行业的融合。《条例》的出台有效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有力的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不仅仅代表我国对无人驾驶航空器法律制度的完善,也象征着低空经济这一经济体系以更加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一、低空经济的概述

低空经济(Low Air Economy)是指利用机器人技术、新能源驱动技术、飞行器技术以及机器视觉技术等多种新技术,在航空、航空传输、航空技术应用、航空创业等领域开发新服务和商业模式,结合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等服务体验,创造新的航空经济价值。不同于航空运输以及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经济,低空经济主打在空中的行业服务,区域和规模相对较小,但是能更好的符合小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性。将航空与行业相结合不仅可以为该行业提供空中解决途径或辅助手段,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降低成本、增强获得感等。例如“农林+航空”“电力+航空”“公安+航空”“救护+航空”“旅游+航空”“体育+航空”等。此外,空域使用需要军民融合、飞行保障需要空地融合、有人机无人机需要融合运行等,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低空经济的融合性特征。


二、低空经济的现状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这是“低空经济”概念首次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成为“十四五”时期需要认真谋划的新兴经济形态。2023年5月3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更是推动低空经济进一步发展。


作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无人机产业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1、航空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随着无人机、可重复、高速定位跟踪技术和机器视觉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飞机经济性的提高,航空技术得到了突破性发展,航空服务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3.8%。有预测称,到2024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075.59亿元。

2、众多低空经济应用方式出现。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新的航空应用在不同领域出现,主要包括无人配送、航拍服务、农业精准投施、航空旅游等应用,物流配送、商品配送、货物采购等配送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用户需求。

3、政策措施在加速发展。目前,政府各地开始正式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维护低空经济安全,促进行业发展。比如上海市人民政府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型飞行器落地服务业务发展的意见》,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等部门建立相关行政审批制度,以此加快行业发展的步伐。

图片

低空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体系,将机器人技术、新能源驱动技术、飞行器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为航空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积极支持,低空经济有望进一步壮大,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推动中国成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
四川绵阳北川开通首条航线,正式启用无人机试飞空域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11月29日,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第三阶段空域划设方案的通知》(川低空办〔2023〕1号),该通知明确,位于绵阳市的北川永昌机场正式开通宽度为5公里的川通7号北川-金堂低空目视通道,川协7号无人机试飞空域正式启用。

图片

图片

据悉,川通7号北川-金堂低空目视通道是北川永昌机场首条航线,进一步完善了川西北低空目视通道布局,打通了北川永昌机场在全国通用机场布点的通道;新增川协7号无人机试飞空域有利于北川打造川西北地区无人机测试试飞示范基地,拓宽北川无人机产业发展空间。目视通道的开通和川协7号空域的获批标志着北川通航产业步入新征程,为北川加快建设西部通航产业创新高地和全国通用航空装备制造先行区提供有力保障。

图片

据介绍,近年来,北川围绕“工业富县”发展思路,将通航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已初步建成集制造、运营、旅游、培训等为一体的通航产业集群。如今,通航产业已成为北川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立足北川通航产业园发展现状,北川与中航通飞、中航科技等共同编制《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打造产业生态,初步构建“通航+研发制造、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的协同发展格局。

图片

据了解,目前北川通航产业园现有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54.33亿元。其中,续建项目5个,投资约11.7亿元;新开工项目7个,投资约10.6亿元;储备项目9个,投资约30.95亿元;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3.2亿元。九州湖、桂花河、机场一路改线工程、通航产业园(一期)一标段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完工,正在积极推进沙朗恰、通航展示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通航产业园(一期)二标段标准化厂房等项目。

目前,北川通航产业园在谈项目23个,其中储备拟签约项目10个,协议总金额约43.5亿元(含生产制造类项目8个,协议金额共计约40亿元;运营服务类项目2个,协议金额共计约3.5亿元);重点跟踪项目7个(含生产制造类项目5个,康养文旅类项目2个)。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已签署3家驻场单位,框架签约4个项目,签约金额25.5亿元。

除此以外,北川还与北航、厦大、电子科大、58所等央企、科研院校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四川省无人机产业链创新联盟,共建无人机测试试飞基地。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科技城北川通航(无人机)产业峰会、机场主体完工暨第三届中国无人机航拍大赛、西安投资推介会等,承办第二十一届海科会之通航发展论坛及中国绵阳科技城无人机发展大会。北川通航小镇被列为四川省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北川通航产业园成功评审为市级特色园区。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北川推进“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承接行政审批、代办事项84项,完成办理153件。北川推行了企业服务专员全覆盖联系机制,累计兑现稳增长奖补资金1800余万元。此外,组织银企对接25次,1–9月通航产业园园区企业贷款新增2.03亿元,贷款余额15.79亿元,同比增长47.47%。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建立企业微信群、企业诉求台账,协调解决问题65个,为企业招引研发技术人才26人。

北川还抢抓市县共建机遇,组建通航产业园工作指挥部、成立通航产业投资控股公司、机场运营公司,充分发挥“共建、政策、空域”三大优势,迅速在园区开展工作。


]]>
无人机巡查、三维建模等科技助力长城修缮与保护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最近两天,我们持续关注了长城北京段考古成果的发布,揭开了千百年前长城上武器库的秘密,也寻找到了当年戍边将士们在长城上的生活遗迹。探寻历史是为了更好守护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继续来关注长城的修缮与保护。先来看看,保护长城,相关部门运用了哪些科技手段?

无人机巡查 三维建模 科技助力长城保护

在八达岭长城景区,两台无人机分别部署在了八达岭长城的南、北楼两处。结合现阶段的保护痛点与需求,初步规划了5条无人机综合巡查航线,基本覆盖长城景区所有的开放地段。无人机每天按计划自动执行10个架次的飞行任务,飞行作业拍摄的画面和视频成果将实时同步至管理中心,配合地面巡查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劝阻游客不文明行为。无人机独有的高空视角,不仅能够覆盖传统监控设备的盲区,搭载红外相机的无人机,在夜间也能清晰识别游客偷偷留宿等异常行为。

图片

此外,无人机每两周将针对重点区域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三维模型,及时发现山体滑坡、城墙外移等情况,便于进行长城的检查和修整工作。

图片

北京市延庆区文物所副所长 于海宽:今年刚刚开始试点预防性保护措施,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包括对植被根系的一个简单的清理,还有会对一些雨水主要是漏水、漏雨,这些缝隙进行一些封堵,就是属于保养性的一些措施。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正建立三级长城遗产保护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长城重点点段全天巡查、一般点段定期巡查、出险点段快速处置、未开放长城科学管控的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保护网络。

长城每天在“消失” 如何留下历史原貌?

长城蜿蜒于群山之间,连绵不绝,人工能够修复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城还在不断被雨雪风霜侵蚀。如何才能把现有的长城完整、清晰、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科学复原其历史原貌呢?

图片

在对延庆大庄科长城和怀柔箭扣长城进行研究性修缮保护过程中,考古工作者把科学研究方法引入了工程全周期。

图片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李卫伟:使用了现代这种测绘的方式、勘测的方式,包括航空、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这种全站仪的这种测绘我们都使用了。

图片

在箭扣长城,还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制作360°高精全景长城影像,实时渲染画面承载和表现巨量的超高精度模型,体现出长城的真实感和细腻感。通过这一“数字长城”项目,用年轻人喜欢的互动方式,在移动端就能沉浸式感受长城实景,同时也寓教于乐,让用户在数字世界加深对长城的了解,强化保护长城的意识。


]]>
深圳市保安行业无人机技能(竞赛)演练活动举办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参赛选手操作无人机进行灭火弹投放。

宝安日报讯(记者 高山 通讯员 姚奋聪/文 记者 傅葩/图)11月30日上午,2023年度深圳市保安行业无人机技能(竞赛)演练活动在深圳市宝安区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区保安公司”)培训基地举行,共吸引16家行业内企业参与竞赛。活动旨在检验、展示深圳市保安行业无人机技能应用水平,激发提升保安队伍运用无人机技术手段参与治安防控、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医疗救助、消防灭火及海防、山林、国土、水库巡查等社会公共服务的综合能力。

现场,参赛队伍有序开展了户外巡查、越障飞行、灭火弹投放等三个项目决赛和AED投送与现场救护、机载抓捕网防暴制暴表演展示等精彩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区保安公司无人机特勤队参加了演练活动所有竞赛及展示项目。

此次竞赛,区保安公司捧回多项大奖,其中,区保安公司获得优胜单位奖、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保安公司张强小组获得户外训练优胜小组奖,宣亭滨获得越障飞行优胜小组奖,冯贵生小组获得灭火弹投放优胜小组奖,赵思阳小组获得AED投送优胜小组奖。

近年来,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消防救援、电力应急抢修、灾害评估、环保监测等行业领域。在安保行业落地场景为户外巡查、应急保障等,相比人工巡检,使用无人机进行户外巡检有以下优点:提高安全性、提高效率、提高准确性、降低成本、提高可重复性、提高数据收集能力。

据区保安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无人机运营资质齐全,持有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通用航空企业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涵盖航空摄影、空中巡查、表演飞行等。拥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无人机驾驶员,其中20余名队员持有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CAAC飞行执照),2名队员持有多旋翼超视距执照(机长证)区保安公司充分用好无人机技术资源,先后在宝安马拉松、文博会等大型活动中,全流程做好空中巡查、安全保障等工作。

据悉,随着无人机在保安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圳市保安协会在未来也将继续举办无人机应用相关赛事,希望通过应用技术培训和练兵比武竞赛,提升保安企业保安队伍科技专业素养,提高科技含量和综合应用服务能力。


]]>
无人机送外卖体验:目前只能点对点配送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深圳特区报讯“无人机外卖智能空投箱,外面的世界都已发展成这样了吗?”近日,不少网友晒图深圳无人机外卖,感叹“深圳已先进到这地步了吗?”记者随后在采访中获悉,深圳无人机送外卖不久之前还是一件小众新奇事,如今正飞向越来越多商业楼宇和寻常百姓家。

一平台无人机外卖累计配送超14万单

据了解,目前,无人机配送主要由平台搭建主导,如饿了么、美团等电商平台,他们根据商业需求搭建无人机配送。据美团官方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其无人机业务覆盖10余个社区和写字楼,累计配送超过14万单。其在深圳有龙岗星河、民治天虹等7个商圈、18条航线,配送商品包括星巴克、元气寿司、奈雪的茶等商家的商品。

美团工作人员表示,无人机配送目前不收取任何配送费,均由美团平台承担。同时,美团官方也表示,在配送时长方面,无人机2022年期间平均约为12分钟,较传统配送模式提效近150%,为用户节约近3万小时等待时间。

无人机外卖存“配送量受限”“配送航线固定”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无人机配送虽主要由平台搭建主导,却并非每一条线路都客单量满满,比如,益田假日商圈服务的华侨城景区线路就遭遇“工作日订单量少”问题。

益田假日商圈不同于龙岗、民治天虹等商圈,主要配送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村、欢乐谷等三个旅游景区。基于受众群体的特殊性,益田假日商圈的无人机外卖订单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工作日寥寥无几,无人机很多时候处于“休憩”状态。某平台无人机操作人员告诉记者,工作日订单量少,一般只启动8架设备,节假日则增加至12-15架设备。

除此之外,不同餐饮店的无人机外卖销售情况也相差较大。某咖啡店店员反映,“这两天都没看到有(无人机)单子”;一寿司店店员则表示,月售有100多单。记者查看寿司店所在的平台界面,其标注“无人机配送”的3款产品中最高单品月销售量为99单。

此外,无人机外卖的单次最大配送量也受到一定限制。某茶饮品牌工作人员介绍,在既定线路无人机配送模式下,消费者最多只可购买两杯;另一寿司品牌人员表示,其无人机外卖仅提供少量的既定套餐。记者向某平台无人机地面执行团队工作人员求证,其称单次无人机最大配送物品不能超过2400克。


无人机外卖暂无法普及

据了解,尽管深圳具备成熟的无人机产业生态圈,但无人机外卖暂时无法实现普及。目前,无人机外卖配送采用固定航线进行点对点模式,还不能形成灵活、机动的配送方案。根据已采用无人机配送的商家介绍,消费者下单后,首先由商家出餐、打包,再交给平台专业人员统一收单、打包、调度无人机,送到后消费者在统一地点领取,“无人机外卖”听起来很炫,但仍需“到达指定位置”取餐。


]]>
土耳其舰载无人机完成首飞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日,在土耳其建国一百周年之际,土耳其拜卡公司宣布TB-3察打一体无人机完成首飞。作为“阿纳多卢”号航母的舰载无人机,TB-3无人机的首飞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TB-3无人机的诞生,与“阿纳多卢”号航母的发展紧密相关。土耳其“阿纳多卢”号航母于2016年开建,今年4月正式服役。土耳其的初衷是建造一艘可搭载F-35B战斗机的轻型航母,但由于美土关系恶化,美方拒绝为土耳其提供F-35B战斗机。在无其他舰载机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土耳其只好将“阿纳多卢”号航母改建为一艘无人机航母,并选择国产无人机作为舰载机。

图片

土耳其TB-3察打一体无人机。

TB-3无人机在拜卡公司生产的TB-2无人机基础上改进而来,采用翼身融合+双尾撑构型。该机长8.35米、高2.6米、翼展14米,最大起飞重量1.45吨,有效任务载荷量280千克,机上配备一台PD-170型重油活塞增压发动机和三叶螺旋桨,最大飞行速度296千米/小时,实际升限9144米,续航时间超过24小时。

与TB-2无人机相比,TB-3无人机除飞行速度和载荷量有所升级外,作战性能也有大幅提升。例如,TB-3无人机机翼下的武器外挂点由4个增加到6个,可挂载精确制导炸弹、激光制导火箭弹、地空导弹和滑翔弹等,具备较高的打击精度,未来还可能挂载反舰武器或空投声呐浮标等。另外,该机还装备了电子战系统,通过卫星网络实现远程操控,兼具视距和超视距通信能力,使其可在复杂环境下执行远距离侦察、监视、海上作战和对岸打击等任务。

首飞后,TB-3无人机将于2024年投入量产。未来,该机将与拜卡公司另一款“红苹果”无人机一起,作为“阿纳多卢”号航母的舰载机承担侦察、防空和其他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TB-3无人机首飞是在乔尔卢飞行训练和测试中心而非航母上进行的。如果进展顺利,该机距离上舰测试已经不远,其未来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


]]>
我国首批海事无人直升机列编山东威海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今天,我国首批海事无人直升机在山东威海列编,将有力提升水上交通动态管控能力和船舶险情事故应急处置水平。

图片

此次列编的2架无人直升机,每架飞机长7.33米,宽1.58米,高2.43米,载荷达75千克,最远遥控距离达150千米,最大续航里程4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达150km/h。搭载光电吊舱、机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应急抛投和定向扩音等先进设备,可实现红外热成像、远距离视频实时回传、应急救援物资投送等众多功能,还能在8级以下风力天气下执行任务,是目前我国海事系统投入应用最为先进的无人直升机。

图片

使用无人直升机监管的山东成山头水域是船舶进出渤海及黄海北部各港口的必经之路,每年约有11万艘次商船航经该水域,同时年均数万艘渔船在此作业。

图片

威海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王刚表示,在日常执法中,通过无人直升机航拍设备对违法船只进行跟踪,实现快速调查、取证,配合陆域、海域执法力量处置海上违法行为。无人机还能在短时间内开展较大范围水域的搜寻救助和溢油监测,在黄渤海海域的船舶污染防治和应急搜救行动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图片

]]>
公安部查获数千架被破解无人机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11月30日记者从公安部在京新闻发布会获悉,公安部依法严打突破安全限制、非法获取授权、许可的黑客犯罪。

围绕安全生产、卫生检疫、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平台系统,重拳打击通过篡改数据、超越授权等方式,非法获取从业资质、检疫证明和安全许可的犯罪行为。

公安部部署地方公安机关打掉多个篡改认证系统数据,为建筑工人、货运司机非法办理从业资质的黑客团伙,查明相关人员在无安全培训的情况下从事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活动;

针对无人机干扰机场等乱象重拳出击,打掉多个破解无人机禁飞限高程序的犯罪团伙,查获被破解的无人机数千架;

侦破多起驾校学时造假案,查明黑客人员帮助驾校及学员伪造学车视频和定位数据,虚构培训时长,牟取不当利益。广东警方打掉一个制作遥控设备、非法控制停车场升降杆的团伙,查明购买人员利用该设备长期偷逃停车费用。

打击黑客犯罪直接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群众权益。警方表示,公安机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深入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密切关注黑客犯罪新特征、新变化,不断创新侦查手段和打击策略,以新克新,以专制专,全力打击黑客犯罪活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网、安全上网。同时,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携手共建联防联控机制,打造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
如同科幻片!走进中国大型固定翼无人机领军企业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11月28日,2023年航空工业“大国顶梁柱 奋进新征程”国企开放日系列活动之“走进中航无人机”在四川自贡举办。本次开放日以“大国之翼 龙行天下”为主题,由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技日报、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等二十余家媒体组成的媒体团走进中航无人机,通过现场参观、试飞演示及论坛分享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了国产大型高端无人机研制及产业建设的发展成就,深刻感受到航空工业积极推进国产无人机装备体系化发展和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实战化进步的担当与实绩。

当日上午,媒体团来到自贡航空产业园。作为四川省航空与燃机产业“1+3”发展格局的重要承载地,自贡航空产业园已建成跑道、停机坪、飞行区域、配套建设管制塔台、航站综合楼、导航台、飞行服务站等设施设备,为四川省低空空域试点改革重点区域。自2021年起,中航无人机逐步在自贡开展生产、试飞、交付和培训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雏形。

图片

目前,中航无人机在成都和自贡建有两个基地,拥有完整的无人机系统制造体系和各类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具有无人机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建成多条涵盖信息化装配系统的无人机装配柔性生产线,是我国无人机研制生产的主要基地。

图片

图片

媒体团参观了中航无人机生产厂房,并现场观看了“翼龙”-2无人机飞行表演。此次飞行表演,充分展示了“翼龙”-2无人机系统全自主起降、爬升巡航飞行、低空通场绕飞等出色能力。“翼龙”-2无人机是由航空工业研制的中高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系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全疆域、多场景任务执行能力。该无人机系统是我国第一型国产涡桨动力大型无人机系统,具有先进的气动布局、机体结构、机载系统,选用大功率动力系统,大幅度提高了无人机平台飞行性能、载荷装载、武器挂载、数据传输与控制和多传感器综合能力。

“翼龙”无人机系列产品的打造,以及中航无人机的成立与发展,是航空工业与四川省不断深化合作、勠力创新的合作成果,也是航空工业前瞻航空科技新趋势、抢抓发展新机遇、拓展全球新市场的重要成就。作为航空工业旗下专注提供无人机系统成体系、多场景、全寿命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中航无人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大型固定翼无人机领域的领军者、我国无人机产业链的链长企业。立足“一型装备服务两个市场”战略,中航无人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持续赋能地方经济和产业链发展,并活跃在我国社会民生、科研合作等多个应用场景中。

图片

▲论坛现场

中航无人机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军表示,未来,中航无人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航空报国初心,牢记航空强国使命,心怀“国之大者”,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高端突破、体系完备、能力要素健全的无人机系统装备体系,建成核心能力突出、产品谱系完备、全面开放融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无人机产业生态圈,在工业应用领域实现市场领先和产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安全、服务“一带一路”、服务民生福祉、服务科技创新。

中航无人机总设计师李屹东发表了题为《创新发展助力“翼龙”腾飞》的主旨演讲。回顾了“翼龙”的创新发展之路,分享了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场景,以及民用无人机发展的几大趋势。李屹东表示,要充分发挥专业化、产业化优势,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支撑,通过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的组建和无人机产业基地的建设,建立无人机产业生态圈,强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联动,支撑带动产业链循环畅通,引领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通过十余年的创新发展,“翼龙”系列无人机实现了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创新发展之路,树立了中国品牌,实现了与世界强国的同台竞技。展望未来,无人机将为相关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力量,无人机技术、产品和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来自中航无人机的专家围绕智能装备体系化发展、新域新质力量的应用以及“翼龙”无人机系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与探索等方面进行主题交流。媒体团在互动环节进行了现场提问,李屹东和来自中航无人机的专家针对记者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大国顶梁柱 奋进新征程”国企开放日是航空工业积极落实国务院国资委要求,旨在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央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国企成就、传播国企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央企业使命担当的重要主题活动。四川省自贡市委、航空工业成飞、航空工业成都所、中航无人机、航空工业文化中心有关领导和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
什么是真正射?无人机真正射影像概念和制作原理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正射影像应同时具有地图的几何精度和影像的视觉特征,特别是对于高分辨率、大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它可作为背景控制信息去评价其他地图空间数据的精度、现势性和完整性。然而作为一个视觉影像地图产品,影像上由于投影差引起的遮蔽现象不仅影响了正射影像作为地图产品的基本功能发挥,而且还影响了影像的视觉解译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射影像产品的地图功能,近几年来,关于真正射影像( True Orthophoto)的制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真正射影像的概念及制作原理进行简单介绍。

1)遮蔽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遮蔽即遮挡,指的是由于地面上有一定高度的目标物体遮挡,使得地面上的局部区域在影像上不可见的现象。航空遥感影像上的遮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遮蔽,比如高大的树木将低矮的建筑物遮挡了,使得被遮挡的建筑物在航空遥感影像上不可见。另一种则是相对遮蔽,如图1所示,对于地面上的△ABC区域,它在右像片上不可见,即被遮挡了,但在左像片上是可见的;而对于地面上的△DEF区域,则正好相反。

图片

图1 相对遮蔽示意图

这说明对于相对遮蔽而言,影像上的丢失信息是可以通过相邻影响进行补偿的,而绝对遮蔽则做不到这一点。以下只讨论相对遮蔽的情况。

航空遥感影像上遮蔽的产生与投影方式有关。对于地物的正射投影,由于它是垂直平行投影成像,是不会产生遮蔽现象的(树冠等的遮挡除外),如图2(a)所示。而传统的航空遥感影像,它是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摄影成像的,对地面上有一定高度的目标物体,其遮蔽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心投影所产生的遮蔽现象,其实质就是投影差,如图2(a)所示:

图片

图2 遮蔽情况分析示意图

传统的正射影像制作方法主要是利用中心投影(包括框幅式中心投影或线中心投影)影像通过数字纠正的方法得到。在纠正过程中,对原始影像上由一定高度的地面目标物体所产生的遮蔽现象在纠正后依然存在,这使得正射影像失去了“正射投影”的意义,使得正射影像在与其他空间信息数据进行套合时发生困难,使传统正射影像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正射影像上遮蔽的传统对策

为了有效地削弱或尽可能地消除正射影像上的遮蔽的影响,使正射影像产品满足相应比例尺地图的几何精度要求,人们提出了许多有效地限制中心投影影像(包括所生产的正射影像)上遮蔽现象的办法或措施,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影像获取时的策略。通过在摄影时采用长焦距摄影、提高摄影飞行高度、缩短摄影基线等方法以增加像片的重叠度,以及在航空摄影航飞线路设计时尽量避免使高层建筑物落在像片的边缘等手段,减少因地面有一定高度目标物体所引起的投影差(遮蔽),也即缩小像片上遮蔽的范围。

(2)纠正过程中的策略。尽量利用摄影像片的中间部位制作正射影像,因为中心投影像片的中间部位其投影差较小甚至无投影差,换句话说就是此处的遮蔽范围较小或根本无遮蔽。

(3)传感器选择的策略。随着线阵列扫描式成像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希望利用线阵列扫描式传感器影像来制作正射影像。因为对于垂直下视线阵列扫描影像而言,地面有一定高度的目标只会在垂直于传感器平台飞行的方向上产生投影差(遮蔽),而在沿飞行方向则无投影差(遮蔽),如图3所示:

图片

图3 线阵列扫描影像的遮蔽

传统的正射影像虽然被冠以“正射“两字,但却不是真正意文上的正射影像。这是因为传统正射影像的制作是以2.5维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进行数字纠正计算的。

而DEM是地表面的高程,即它并没有顾及地面上目标物体的高度情况,因此,微分纠正所得到的影像虽然被叫作正射影像,但地面上3维目标(如建筑物、树木、桥梁等)的顶部并没有被纠正到应有的平面位置(与底部重合),而是存在投影差。

随着G1S重要性的增强,人们常常会把正射影像特别是城区大比例尺的正射影像作为G1S数据库底图来使用,以更新G1S数据库或用于城市规划等目的,此时就会发现正射影像与其他类型图件进行套合时发生困难,正因为如此,正射影像就不适合作为底图对其他图件进行精度检查或进行变化检测。为此,人们提出了制作“真正射影像”的要求。

所谓真正射影像,简单一点讲就是在数字微分纠正过程中,要以数字表面模型(DSM)为基础,来进行数字微分纠正。对于空旷地区而言,其DSM和DEM是一致的,此时只要知道了影像的内、外方位元素和所覆盖地区的DEM,就可以按共线方程进行数字微分纠正了,而且纠正后的影像上不会有投影差。

实际上,需要制作真正射影像的情况往往是那些地表有人工建筑或树木等覆盖的地区,对这样一些地区,其DSM和DEM的差别就体现在人工建筑或树木等的高度上,换句话说,为了制作这些地区的真正射影像,就要求在该地区的DEM基础上采集所有高出地表面的目标物体高度信息,或直接得到该地区的DEM,以供制作真正射影像所用。

然而,在实际真正射影像的制作过程中,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到两点。

①DSM采集的困难。就目前数字摄影测量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而言,DSM的采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半自动的方式在摄影测量工作站上采集得到,二是可以用机载三维激光扫描仪或断面扫描仪直接扫描得到。上述两种方法理论上都是可行的,但由于实际地表覆盖的高低起伏很复杂,若以较大的采样间隔去采集DSM,将直接影响所生成的真正射影像质量;另外,DSM采集的对象是否有必要包括地面上一切有一定高度的目标也值得考虑。

②相对遮蔽信息补偿的困难。因为在原始中心投影影像上,由于遮蔽的存在,地面局部被遮挡区域并未成像,如图4所示。对于这样的区域,当纠正得到的真正射影像后,会在对应的被遮蔽区留下信息缺失区,即这部分信息无法从原始中心投影影像上获得。要使真正射影像能完整地反映地面的信息,必须设法在纠正后的影像上对遮蔽处所缺失的信息进行填充补偿。从理论上讲,对遮蔽信息进行补偿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相邻有重叠影像上的对应信息来进行填充补偿。

图片

图4 正射投影及遮蔽示意图

真正射影像的具体制作过程可以用图5所示的流程图来表示。

图片

图5 真正射影像制作流程图

对该流程图的说明如下:在具有多角度重叠的像片中,选择一张影像作为主纠正影像,而其他影像则作为从属影像用来补偿主纠正影像上被遮挡部分的信息,即在从属影像上挖出相应部分的信息填充到主纠正影像的被遮蔽区域。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主纠正影像上被遮蔽处要在从属影像上可见,否则,被遮蔽处的信息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填充补偿,如利用相邻区城的纹理进行填充补偿,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对主纠正影像被遮蔽区域的信息进行填充补偿,都要顾及所填充内容与其周边在亮度、色彩和纹理方面的协调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图5所描述的制作真正射影像的过程多少还是有些理想化,因为实际地表面的情况复杂,无论从DSM的采集或遮蔽信息的补偿哪一方面讲,都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随着数码航空相机的发展和数码航空摄影技术的广泛使用,充分利用数码航空相机不需胶片这一特点,在航空摄影时可以大提高飞行的重叠度。在利用多像前方交会改善对地定位精度的同时,也可充分利用每张影像像底点附近的局部影像来制作真正射影像,这样得到的正射影像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射影像,但却可以避免对影像缺失信息进行填充的麻烦。


]]>
无人机上舰改变海战形态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日,一架美制“莫哈维”短距起降无人机在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上完成起降测试。这款无人机长9.1米、翼展16.8米、最大起飞重量3.175吨,可携带12枚“地狱火”导弹。负责该项目的英国皇家海军少将詹姆斯·帕金称,测试成功预示着皇家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朝着混编型无人作战力量演变迈出重要一步。

图片

  “莫哈维”无人机在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上进行起降测试。

航母的新伙伴

最早的无人机上舰试验与作战使用,出现在越南战争期间。1969年底,美海军多次从“突击者”号航母上发射147型侦察无人机,抵近北越沿岸执行侦察任务。由于安装在航母甲板上的无人机发射装置对舰载机起降造成干扰,该试验最终被叫停。

2000年前后,美军先后启动X-45和X-47B项目,验证舰载无人机相关技术。2013年至2015年间,美海军密集进行了X-47B无人机在航母上的起降、空中加油和舰载机协同等相关测试,证明高性能无人机具备在航母上进行部署的能力。

2021年12月底,美海军启动MQ-25“黄貂鱼”舰载无人加油机项目。其1号原型机被称为世界上首架舰载无人机,主要担负为舰载机进行空中加油任务。该项目完成后,美海军耗资160亿美元计划采购76架MQ-25无人加油机,在美东、西海岸和日本各设立1个MQ-25A无人加油机中队,并为9个舰载机联队装备该无人机,每个联队不少于5架。同一时期,美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基于MQ-9“死神”无人机研制出“莫哈维”无人机,计划在航母和两栖攻击舰上进行舰载机协同测试。此次“莫哈维”无人机在“威尔士亲王”号上的起降试验,正是其系列测试之一。

  优势逐渐凸显

无人机上舰测试表明,虽然面临技术难、作战效能发挥受限等问题,但随着无人控制、自主学习和集群操纵等技术的发展,舰载无人机与有人舰载机以及航母之间的协作已变得越来越顺畅,编组模式和作战运用方式越来越多,舰载无人机优势逐渐凸显。

例如,MQ-25无人加油机的加油系统比F/A-18E/F“大黄蜂”舰载战斗机的加油吊舱更具灵活性,载油量更大,能显著扩大舰载机航程,提高舰载机联队打击能力。同时,MQ-25无人加油机还具备其他任务潜力,例如通过加装情报、监视和侦察传感器以及机载武器等,具备察、打一体任务能力。《美海军航空兵作战构想2030-2035》中表示,MQ-25无人加油机将成为第一款基于航母的无人平台,除了作为加油机提高舰载机联队的杀伤力和覆盖范围外,还可用作一般侦察和轻度打击任务。

MQ-25无人加油机和“莫哈维”无人机的上舰测试,验证了部分舰载机协同作战设计。另外,在“莫哈维”无人机上舰测试前,该机已经完成跨域飞行、与F-35C等舰载机协同飞行等测试。今年8月,该无人机还完成了陆上短距起降测试,最小起飞距离179米,着陆距离在102米内,显示出该无人机在航母等海上平台和野战机场的起降能力,确保未来能在英美海军远征打击群中承担相应任务。

  引发海战样式变化

分析认为,未来舰载无人机的规模化运用,将引发海战概念、作战样式等发生改变,特别是随着智能化无人机母舰等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大范围运用,目前以反舰导弹攻防作战为主的海战形态,将发生较大变化。

首先,由于舰载无人机挂载灵活,前出距离和留空时间等大幅增加,防区外攻击发起的时间将会大幅提前,攻击距离也相应增加。美军公开数据显示,MQ-25无人加油机的载油量约6800千克,可在距航母900千米外,为4至6架舰载机实施空中加油;协同作战时可将F/A-18E/F“大黄蜂”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从目前的700多千米延伸至1300千米以上。其次,舰载无人机列装后,将有效弥补有人舰载机留空时间短等短板,释放有人舰载机作战效能,进一步提升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此外,由于无人机造价低、布设方便且无人员伤亡顾虑,因此可以规模化、大范围部署,能够有效破解分布式海战、全域作战等新型作战样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将对现有海战模式产生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莫哈维”无人机在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上的短距起降测试,是在不挂载武器、减少携带的燃料量且逆风条件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无人机仅能执行普通侦察任务,且留空时间变短。如此看来,英国皇家海军表面拥有一款新的舰载无人机,实际上也未达到应有的作战效能。


]]>
无人机正在试图改变战争样式:浅析巴以冲突中的无人机作战运用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日,巴以双方在加沙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无疑是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随着此次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爆发,双方人员以及武器装备的投入也在不断扩大,截止10月22日上午,根据巴勒斯坦卫生部门的统计,此次新一轮巴以冲突已致双方超过6000人死亡、万余人受伤,数十名以色列人被挟持进入加沙地带。此次,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在此次冲突中所展现出的最新武器技术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特别是备受双方军队青睐的无人机作战技术使得此次冲突的形势较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哈马斯无人机攻击以色列“梅卡瓦4M”主战坦克

一、战场利器,饱受青睐——简析为何无人机在此次冲突中频频“现身”

(一)加沙地区高密度巷战的空间限制

现阶段,双方在加沙地区展开小范围、高密度的激烈冲突。由于加沙城区民房密集、道路交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双方,特别是以色列军方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法有效地投入使用。部分小型军用无人机还用来直接打击以军士兵,投发炸弹后士兵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在城区狭窄环境与短兵相接的条件下作战,无人机相较于传统空中支援打击力量具有更好的便捷性和机动性,这无疑是双方作战部队更好的选择。

(二)无人机“物美价廉”的特性使之成为双方遂行城区游击战任务的不二之选

对比传统飞机或军用直升机,无人机的运维成本通常较低。尤其是对于资源相对受限哈马斯武装力量来说,无人机操作的便捷性以及较低的经济消耗有助于他们能够在更为宽松的预算内继续执行战斗任务。此外,更低功耗的无人机具备更加强大的续航能力,能够在没有中断的情况下持续将包括远程侦察、巡逻和目标监视等在内的诸多任务更高时效的完成。特别是在此轮冲突中,哈马斯武装力量改变以往依靠火箭弹打击敌目标的思路,转而使用从伊朗引进的“燕子-2”无人机成功对以色列地面目标完成了空袭打击任务,充分展现了使用无人机作战在此次冲突中的优势。

图片

图为哈马斯武装在此次冲突中使用的“燕子-2”无人机

(三)当今无人机作战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拓展精进

随着当前军事作战理论和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以及近年来不断爆发的地区军事武装冲突。我们可以窥见,未来战争的基本模式就是向着无人化、智能化、信息化不断靠拢。当前的诸多地区冲突,包括此次巴以冲突在内,也正处在传统机械化战争与现代信息化战争的交汇点。与此同时,无人机作战理论的不断完备正使得此次冲突中双方对于无人机应用的理解与能力较之前更上了一个台阶。从社交媒体公布的视频资料看,哈马斯武装力量的无人机应用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不仅能够自行完成无人巡飞弹的搭建以及发射,而且能同时使用无人机对以方目标进行系统的侦察以及火力打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以上不难看出,哈马斯武装力量对无人机作战理论认识的提升以及无人机作战组织形式的不断成熟。尤其是在其组织战斗的过程中,我们甚至能看到一些俄乌冲突战场上双方使用无人机遂行战斗任务、打击目标的影子。可以说,此次爆发冲突的双方也许都借鉴了俄乌战场上的一些有效作战经验。

二、功能多样,屡获奇效——盘点巴以冲突中无人机作战应用

(一)侦察利器,无孔不入

在本次冲突中,双方均采用了侦察无人机收集对方军事情报。例如,哈马斯多次使用配备侦察设备的ZOUARI固定翼无人机侦察以色列的目标。以色列也宣称会使用以侦察和监视能力在全球著称的苍鹭TP无人机遂行作战任务。事实上,民用旋翼无人机和小型固定翼无人机也都频繁出现在巴以冲突中。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类似的战例更是数不胜数。但这些都没有引起以色列军队的注意,他们建立隔离墙与哨塔抵御巴勒斯坦人的步枪与火箭弹,却忽视了敌方采用蜂群无人机战术渗透。虽然民用无人机技术含量较军用无人机较低,但是胜在数量占优,能够在混乱战场中以更简便更快捷的方式达到作战目的。

(二)另辟蹊径,助力打击

在此次巴以冲突中,无人机参与作战的一大亮点便是哈马斯武装人员使用无人机投掷手榴弹,成功打击了以色列军事目标。据国外媒体报道,哈马斯士兵使用一架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在一辆“梅卡瓦”坦克上方投掷了一枚反坦克弹药,直接命中车体顶部,引发车体爆燃。众所周知,“梅卡瓦”坦克是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强的主战坦克之一,但在无人机的非线性打击面前,全向防护性能堪称优秀、还装备了主动防护系统的“梅卡瓦”却惨遭摧毁,这也证实了无人机能有效限制以往重型机械武器对战场的控制,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多方位进攻。在打击坦克装甲车辆时,无人机可以从各个方位、各种角度攻击,尤其是打击后者防御薄弱的侧后方,命中概率和毁伤效能更高。二是能够灵活挂载多种弹药。无人机可以挂载各种反坦克弹药攻击坦克装甲车辆,化身为更加难以防御的微小型蜂群巡飞弹。在俄乌冲突中,乌军士兵不惜危险将集束炮弹改装作为无人机挂载弹药使用。三是性价比与效率高。对比传统打击坦克力量,无人机造价低廉,能够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四是操控较为简单且不易被敌方发现。无人机声光电特征较小、信号特征弱,不易被地面人员特别是在坦克中的车组人员发现。

(三)后勤保障,战场奇兵

以色列军队长期处于复杂城市作战环境中,大多时候兵力较为分散,补给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于是以色列希望通过投入无人机作战来提升后勤保障能力。例如,之前在黎巴嫩冲突中以色列一线作战部队被困在城市中,食物、医疗、弹药等后勤物资稀缺,并且伤员无法从空中和陆地转移,从而陷入被动的状态。以色列吸取前期教训,研发出军用救护“鸬鹚”无人机,其运输量大,在48公里的作战半径内每次可以运输454公斤重的货物,10到12架这样的飞机就可以在一天之内保障至少3000名作战士兵的运输任务。并且“鸬鹚”无人机内部装备有升力转子,使得该无人机在较为狭窄的地方也依然可以来去自如, 用其运送伤员,有效减小了伤亡比例。

图片

图为以色列鸬鹚无人机

三、未来走向,影响战场——探析未来无人机在战场中的发展趋势

当前,无人机作战已经成为了地区冲突的重要作战手段,对包括此次巴以冲突在内的多次地区冲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无人机作战理论和技术的兴起不仅改变了现如今战争形态的定义,更是重新描绘了新的战争框架:在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军事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也可以依靠繁复的无人机袭扰制约强敌对自身的压制,成为弱者制约强者的有力武器,为双方的冲突和战争增入新的变量。而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近期小型无人机在多次冲突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吸引了太多的目光与镜头,反无人机作战技术也正在飞速发展。近日,美国通用原子公司表示,通过安装新雷达能够让自己旗下的灰鹰无人机变成反无人机的“猎人”,针对的就是最近异军突起的小型无人机作战形式,并且能够有效定位并击杀空中的小型无人机。正如同装备了千里眼的“猎鹰”,绞杀出现在他视线内的一切“飞禽”。据有关专家分析,如果仅拥有商用小型无人机,而不具备重型火炮、导弹等装备形成的体系,零敲碎打的游击战尚可,而面对军事强国成体系的防空系统以及电子战系统,也很难具有大规模的持续战力。因此,在未来的战场上,无人机将究竟何去何从,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当前的巴以冲突战场上,无人机仍然是双方无可替代的选择。

原本弱小的哈马斯地区武装可与曾经驰骋中东战场的世界军事强国以色列打的难分伯仲,这不仅给以色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威胁,也让世界看到了未来无人机新的发展思路与走向,同时也必将成为将来各国军事博弈的新热区与焦点。


]]>
也门胡塞武装再次用无人机袭击以色列司令部及空军基地,致使其瘫痪数小时!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当地时间6日晚也门胡塞武装发表声明称:再次针对以色列境内的多个目标发动了无人机袭击并导致以色列境内的军事基地和机场暂停运营数小时,但并未提及具体袭击目标。

胡塞武装还表示如果以色列不停止针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他们将继续发动各种方式的袭击行动。对于该声明以方暂无回应。也门胡塞武装10月31日首次宣布对以色列发动导弹和无人机跨境袭击。胡塞武装发言人资料画面: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里阿发表声明说:胡塞武装当天动用"大批"弹道导弹和无人机打击以色列直至以色列停止侵略。

也门,一直以来都是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纷争的焦点之一。胡塞武装,作为该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多次卷入冲突,但这一次他们的宣战决定将使其成为中东地区最新的战火焦点。
叶海亚·萨里将军在讲话中宣称,也门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加入本轮巴以冲突的国家,并已向以色列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部署的军队发射了大量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这也是近一个月内也门多次进行的“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行动”,进一步升级了中东的紧张局势。

图片

这一宣战决定背后,充满了地缘政治、宗教和历史的复杂因素。也门胡塞武装的决策,不仅是对巴以冲突的回应,也是对中东地区长期紧张局势的反应。他们宣称许多导弹和无人机“已经击中了目标”,并承诺将继续发动更多此类袭击,以“帮助巴勒斯坦人取得胜利”。这一声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也使巴以冲突的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
中国低空经济生态调研专访 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霸主局面已经形成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2021年起,工业级无人机已经赶超百年大航空。由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这四大板块构成了整个低空经济,低空经济以无人机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无人机的应用场景随着其霸主的身份将越来越广泛,本期带您继续了解低空经济娇子——无人机。

无人机正在从科研属性、娱乐属性、作业属性向交通属性飞速发展

王文慧:前不久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据说是去年人数的三倍,无人机的应用应该不仅仅是娱乐和农业吧。

张刚:无人机最早进行的一些科研试飞、验证飞行,是纯粹搞科研人员使用的,我们把这类都叫基础飞行。后来“大疆”推出的个人娱乐无人机、航拍机,“大疆”也叫它空中照相机,就是娱乐玩的,我们统称为消费级无人机。

中国人非常聪明,带着全世界人玩无人机的过程中,很快发现无人机不只是个玩具,它还能干活儿,能赚钱。作为赚钱的一个工具,很快就进入了这个叫“作业”属性的无人飞行。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第一个领域是农业,无人机可以干农林植保。

图片

(2018年齐齐哈尔一架电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在稻田喷洒作业中)

第二个领域就是测绘,无人机可以飞到空中拍各种相片图片,采用倾斜摄影等方式进行测绘。

第三个就是广泛的作业能力。把工业级无人机应用到各行各业,比如公路巡检、河道巡查、应急救援、通信中继等等。现在涉及到大约有四十多个行业、一百多个应用场景。这些无人机的业务性质都是“作业”属性。直到目前,全世界包括中国的无人机飞行服务市场,90%的业务需求都是“作业”属性。

王文慧:目前到了什么最新的阶段了呢?

张刚:无人机的“作业”属性业务需求虽然占到90%飞行服务市场,但这并不是无人机未来最大的市场。总体来讲,无人机的发展按照基础飞行、娱乐飞行、行业作业、载物运输、载人运输的发展阶段逐步发展。载物运输和载人运输的商业化开展,才意味着无人机真正的“交通”属性登上低空舞台。

目前工业级无人机正在高速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即载物阶段,也就是物流无人机或者叫货运无人机,或者叫配送无人机。正如早年的地面车辆一样,从早期以工程、监理、巡查、清扫和军车等特种车辆为主,开始逐步出现长途货运大车、短途配送箱货或者面包车,甚至出现快递外卖的三轮车、电动车等,市场上也就相继出现了顺丰、美团、京东、“三通一达”等快递物流企业。

“大疆”是中小型无人机在全世界的领头羊企业,它的产品方向一定程度上最能反应出行业发展态势。今年8月16日,“大疆”推出的最新型无人机就是物流无人机FlyCart 30,宣布“开启低空运载新时代”。从2006年公司创立到2023年正式切入物流无人机,“大疆”用了差不多17年时间,这基本就是无人机从基础飞行到娱乐飞行到作业飞行,现在正向载物飞行过渡的时间跨度。

图片

(大疆物流无人机DJIFlyCart 30)

即将走入商业载物阶段的无人机

王文慧:这个物流无人机有多大呢?要实现它的普遍发展,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张刚:物流运输有大有小,“大疆”认为未来会有很多小的低空无人机物流快递公司,所以市场需求最广的是10-50公斤级别的。根据大疆官方的参数,FlyCart 30 单电最大载重40公斤、双电最大载重30公斤,双电满载可飞行16公里,而且标配整机降落伞。

我举大疆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下一步向低空载物交通运输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但目前低空物流还没有完全走到商业化阶段。这个过渡阶段需要过三关:第一关是飞机本体的质量要求,目前是企业研发、测试、生产过程;第二关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适航审定;第三关是能够有效衔接低空空管或者叫低空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体系。

从大疆发布的机型以及美团、顺丰等企业的试运营情况看,物流无人机从本体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成熟度基本达到99%,第一关接近完成。接下来要取得民航部门的试航许可,今年10月13日,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发了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型号合格证。目前看对载物无人机的试航审定难度要远远低于对载人无人机的适航审定,保守估计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可以说第二关也完成了90%以上。

图片

(合肥零重力飞机工业公司的无人驾驶载人eVTOL)

第三关就是我们在做的这个低空空管系统,或者叫低空交管系统,也可叫低空数字化服务系统。低空交管体系从设计到验证、从搭建到成熟最复杂,因为这关系到低空飞行器在日常飞行全过程的协调管理,全世界都没有成熟模式或案例可以模仿借鉴。就我个人感受,全国的低空交管体系还需要3-5年才能初具雏形,之后还需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持续改进。综合这些情况,我判断无人机载物阶段大概还需3年左右时间,可以到区域性商业化运行阶段,5年后可进行全国大范围商业化运营了。

但请注意,低空物流依然不是最大的低空经济市场。

未来无人机快递物流将以低空闪送模式为主

王文慧:前面您介绍了目前低空发展的两个模式,一个是工业级无人机的行业作业场景创造的经济价值,另一个是未来3年左右会出现无人机在物流方面的商业化应用,您说这依然不是最大的市场,那最大市场在哪呢?

张刚: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咱们先客观冷静地分析一下,其实用无人机来配送、做物流这个事儿,在有些场景里是真需求,有些场景是伪需求。

如果送的是咖啡、奶茶或者外卖盒饭,无人机配送成本一般要比地面小哥配送贵出三五块钱甚至十块钱。消费者图个新鲜好玩,一次两次可以,但长期来看,为了这些无关痛痒物品的配送时间快上十几分钟,每次却要多付一些配送费,这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类可有可无的消费场景,就是伪需求。再举个例子,家里孩子从电商平台下单买支笔,搞活动的时候可能才一两块钱一支,如果用无人机配送,一下变成10块钱一支了,她为什么还要买?这笔早一天晚一天到货没关系,这种场景就不是刚需。

图片

但如果个人或者家庭急需药品,医院急需血液,因为属于救急甚至救命的性质,这时候客户要求的就是时间、速度、效率,当然还包括一些对生鲜速运的高消费场景,这些客

户都属于时间敏感型而非价格敏感性,这类消费需求是刚需,是真需求。

王文慧:这可跟目前了解的信息不同啊,大家都传说人工成本贵,无人机物流广为使用后,不仅时间会更快,价格也没说要贵出那么多啊?特别是物流快递的地面人员增多后,也增加了地面交通拥挤。

张刚:以咱们老百姓出行为例。我从北京回老家齐齐哈尔市,如果选择坐飞机回去,肯定不是因为它更便宜。比较一下北京到齐齐哈尔,坐火车、坐高铁,甚至开车回去都比坐飞机便宜。我选择坐飞机最主要的需求就是速度更快更高效,对吧。

其实无人机也像高空航空器一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快效率高,而绝对不是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从技术上和运行角度上来说,目前无人机物流的成本还远没达到大家想象的可以替代地面小三轮、快递小哥的程度。当然了,未来再过30年、50年甚至100年之后会不会更便宜我不敢说,至少现在,我觉得要求无人机又快又便宜,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符合事务发展客观规律的。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当面质问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为什么机票价格比火车票贵,大概率他会被认为大脑有点问题。

图片

(2023年2月深圳无人机配送奶茶)

当然,您说的情况也是事实,现在物流快递业务大幅增加,确实增加了地面交通拥挤,有了低空无人机的物流配送,可以减少地面公共交通的拥挤,甚至可以减少写字楼宇内部电梯在高峰期的拥堵,这也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刚需吧!

王文慧:您讲的这些例子让我对低空物流有了生动的认识和理解。

张刚:再补充一个例子。前两年疫情期间送核酸检测样本,那时无人机大行其道,既快捷又安全,非接触嘛,这边把样本放到盒子里,那边就直接送到实验室,检测结果直接上传手机APP上查看就可以了。疫情三年,杭州等好多城市都是用无人机来配送核酸检测样本的。

图片

王文慧:你要不说还真不知道,无人机已经应用这么久了。

张刚:说到这里,我要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说未来无人机物流的市场总量会很小,不是的。我想强调的是,不要误以为传统的地面物流全部都会被无人机物流替代。地面、空中,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逻辑。

我们设想下一步在城市里物流配送,除了刚才讲的血液或者医疗急救的,第二个就是生鲜那种对时效性要求高的,第三个就是专门对那种闪送的需求,城市内部的闪送。我们和美团、顺丰还有其他的一些物流快递公司开会时,经常谈到一个事,大家都特别佩服“闪送”公司,“闪送”的出现不是抢快递公司传统业务,而是开创了新的需求,创造出一个新的“第三方帮你急送跑腿”的新商业模式。如果说“闪送”公司上来也送什么普通快递包裹,可能很快就被那些传统快递公司灭掉了,对吧。

同样,“货拉拉”出现的时候也不是替代传统的物流企业,是抓住同城的、要送大件物品,一般快递公司不收,同时还重点对搬家业务进行了重新设计,搬家流程规范可控,成本还低,关键是轻资产,所需要的车、搬家的工人,经过组合,是个平台型公司。“闪送”和“货拉拉”本质上都是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需求,而不是在传统中抢业务。未来低空无人机的物流配送也是这样,它一定是创造出新的需求,用新的商业模式来满足这些需求。我个人觉得未来无人机配送,应该是以城市低空闪送模式为主的一种业态。

王文慧:的确如此,空中无人机物流也好、闪送也好,是填补了空白需求,弥补了地面拥堵的一些缺陷,在时间上更满足一些特殊需求。

张刚:是的,在此之后,真正的、最大的市场将会出现,这是非常耀眼的蓝海,而且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图片


]]>
无人机为光伏项目吊装插上“隐形的翅膀”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年来,关岭自治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进光伏发电项目。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建设点充分运用无人机吊装为光伏项目建设增添“翅膀”,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片

在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建设现场,只见无人机盘旋上升,连续起降,作业人员起身、解扣,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材料运送到位,各作业人员相互配合、有序施工。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位于半山腰上,地形地势复杂,此前运输设备零部件、材料主要靠人力背运,效率很低,严重影响工程安装和施工进度。如今,科技加持使用无人机,无人机飞行受地形影响小,采用电池提供动力,只需5分钟就可以充满,一块电池可运输2趟,多块电池循环使用就可以连续作业。

图片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48.28亿元,规划容量1330MWp,占地约2万亩,选址用地集中连片,是贵州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场站。项目用地主要为深度石漠化地区,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光伏+石漠化治理项目。

盘江新能源发电(关岭)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勇:本项目建成后,将结合石漠化治理,实现上可发电、下可种植的模式,将充分和当地村支两委、村合作社进行合作,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图片

项目建成后,将对贵州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助力贵州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具有示范性作用。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0.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1万吨。

盘江新能源发电(关岭)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勇:本项目采用“光伏+旅游+乡村振兴”模式建设,在光伏场区覆盖区域的村寨及高速公路、山体、场区道路两侧构建文化元素景观,打造光伏小镇,带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


]]>
俄乌战争:俄专家:防乌军无人机不能靠“中国式”预警机,不如造雷达气球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遭到乌克兰无人机的袭击,充分暴露了俄罗斯国土防空的漏洞,也再次向俄方警示了空中预警机的严重不足。前段时间,曾有俄专家建议效仿中国,用“雪豹”雷达将安-12改造为临时预警机。有俄方学者反对这个建议,认为不如将“雪豹”雷达装在十几个雷达气球上。

2cb4a67bb4e1fc1bc7e695f9bba834f5.jpg

俄军事撰稿人谢尔盖·马尔热茨基在俄记者网站撰文表示,近日乌克兰“恐怖分子”的多架无人机出现在莫斯科,虽然多数被击落,但仍遭到一定损害,而且暴露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敌方的无人机能够顺利闯入俄罗斯的首都?

他指出,答案既简单又令人不快。一方面,俄罗斯上空没有连续的雷达场,由北约导航系统驱动的乌克兰无人机能够顺利穿透大片雷达盲区。去年,乌克兰就曾使用老式的图-141无人机两次闯入达恩格斯的俄罗斯机场。

0ea01892337d8095db9239ce703db115.jpg

另一方面,莫斯科上空的防空体系仍然是在苏时期开发的,原本用于击退美国的弹道导弹,根本不是为小型低空无人机这样的目标设计的。此外,用现代防空导弹系统完全覆盖巨大的都市集聚区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俄罗斯不可能拥有无限量的防空导弹。

综上所述,这意味着乌克兰对俄罗斯城市的“恐怖主义”威胁将是永久性的。因此,俄罗斯一群专家正绞尽脑汁,就如何快速解决这个问题提出各种建议。

5b232f4ba44665363968af72d64cb7a4.jpg

马尔热茨基指出,此前军事专家伊利亚·克拉姆尼克曾提议效仿中国,用简单雷达改装旧式安-12,作为临时预警机补充A-50专业预警机的数量不足。典型的参照对象,就是中国的空警-200和空警-500预警机。

克拉姆尼克曾提议,将维修中的苏-35拆除H035“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安-12临时预警机的雷达设备,用完了再装回苏-35。这个方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库存的老式安-12运输机,以及维修时可借用的H035“雪豹”雷达。但是,马尔热茨基对此表示了异议。

马尔热茨基认为,克拉姆尼克的想法很好,但是存在缺点。首先,设想中的“临时预警机”只能在空中巡逻6个小时,需要组织多架飞机和多个机组人员连续轮班,而且这些运作需要足够的基础设施。其次,安-12“临时预警机”将遭到北约侦察卫星的跟踪,起飞和着陆都会被监控,届时可能遭到乌克兰远程导弹和无人机的攻击。

为此,马尔热茨基提出一个设想,能够为俄罗斯的防空创造一个“永久性的雷达场”,那就是装备雷达的空中雷达气球。

他指出,固定在特殊缆绳上的雷达气球,并不是新鲜事。这种技术解决方案长期以来一直被以色列用于边界地区。他认为,俄罗斯也具备类似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例如,俄罗斯本国公司曾开发有系留空气静力复合体(PAK)——Au-33“猎豹”,这种气球是作为俄罗斯国防计划的一部分开发的,并于2009年成功进行了测试,目的是探测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

Au-33“猎豹”可以在2公里的高度在天空中停留两周,系留气球的承载能力为300公斤,这样就可以放置克拉姆尼克提到的带有侧视光学综合体的H035“雪豹”雷达,雷达的电源可以通过电缆连接。

除了“猎豹”气球,俄罗斯还开发和测试了一种更大的版本,称为“美洲狮”,能够在2至5 公里的高度停留25天。根据一些消息来源,“美洲狮”的承载能力可以达到2吨。除了雷达和其他侦察设备外,这些气球还可以携带机载通信和中继设备,以及电视图像和无线电波的数字发射器,从而保证在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以多种频率进行通信。

马尔热茨基指出,如果这种装雷达的气球能够变为现实,那么在边境和首都之间放置十几个这样的气球就足够了,大致可以创建一个“连续的雷达场”,任何敌方无人机都不会被忽视。

在2011年的时候,这种气球的单个成本约为300万美元,俄联邦国防部当时似乎将订购多达50个气球,但是后续却没有了公开报道。马尔热茨基想问的是,这些气球目前在哪里?

马尔热茨基最后指出,如果拥有这种气球,为什么还要“重新发明轮子”?用旧的安-12仿造中国样式的预警机?在结构上,安-12是非常原始的飞机,各方面技术都是落后的。


]]>
三明供电:无人机联合巡检 助力配网“精益化运维”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日,国网三明供电公司针对“最差值”网格治理专项工作,集中配网无人机柔性团队共计21人,对辖区内夏阳、夏坊供电网格开展无人机精益化巡飞。

图片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员工开展无人机巡视。江恒 摄

该公司开展“无人机+人工”的跨县联合巡检,充分利用无人机无视地形和高度影像优势,弥补人工巡视速度慢、死角多等缺点,全方位进行线路设备缺陷和隐患排查,并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消缺,形成整改闭环。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对10千伏良村线、地美线等13条线路共计572公里进行无人机巡视,发现缺陷247处。下阶段,该公司将根据气温变化,加大“无人机+人工”巡视联合力度,做实线路设备全面排查,加快线路缺陷隐患治理,为电网迎峰度冬打下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停电就是王道”的服务理念。


]]>
无人机变“摘蜂侠” 清除马蜂解民忧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云阳网讯:眼下,正是马蜂极其活跃的时期,有村民反映做农活时被马蜂蜇伤,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组织相关人员,利用无人飞机对马蜂窝进行烧毁,消除安全隐患。

图片

在水口镇佛安村,记者看到,巨大的马蜂窝悬挂在一棵树干上,蜂窝周围还有不少马蜂四处飞行,给村民带来了安全隐患。由于马蜂窝距地面较高,人工摘除难度大,这让附近村民苦不堪言。

村民邬前超告诉记者,平常村里的人做庄稼经常经过,马蜂蜇伤了不少村民,现在大家都不敢经过,很是危险。

图片

接到群众反映后,水口镇积极行动,安排网格员进行巡查走访。发现马蜂窝较多,网格员立即上报水口镇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研判,责成平安法治板块人员进行处置,利用无人机在全镇范围开展清除行动。

图片

在马蜂窝清除现场,重庆农高智飞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技术员将装有汽油的塑料桶和喷火器与无人机相连,利用无人机靠近马蜂窝后,远程操控喷火器点燃马蜂窝,无人机瞬间变身“摘蜂侠”,当天上午便清除了12个马蜂窝。

图片

“人工清除马蜂窝的话,人一靠近就会惊动马蜂,容易造成伤人现象。”无人机技术员管发祥介绍,用无人机清除一个马蜂窝只需要5分钟左右,更加安全、精准、快速。

据悉,11月是马蜂的繁殖期,这段时期的马蜂极其活跃,攻击性和毒性也很强。为了确保居民安全,近段时间,我县组织消防、蓝天救援队和相关科技企业对辖区内马蜂窝进行集中清理,仅11月以来就集中清理马蜂窝达到100个左右。接下来,我县还将对城区各个公园、部分乡镇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马蜂窝进行逐步销毁,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
无人机时代的守护者:AUDS系统的反制策略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图片

在科技创新和作战方式革新的推动下,无人机蜂群作战快速进入到各国军事研究机构的视野,成为了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相继研究的课题。在2017年美国军方发布的无人机群演示中,美国海军的三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以0.6马赫的速度发射了103架“山鹑”无人机。在此次演示中,拥有群体智能的无人机蜂群已展现出不容小觑的作战效能,战场防空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面对新时代智能化战争进攻之矛,英国AUDS反无人机系统铸造出守卫空天的坚实盾牌。


把握需求,打造系统优势


     


无人飞行器可携带多种载荷,使其具备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这些任务包括监视(如雷达监视和光电监视)、情报收集(如图像和信号情报)、电子侦察(包括通信、雷达和光电侦察)、指挥与通信(主要充当通信中继节点)、网络建设(主要用作空中网关)、电子攻击(包括干扰、欺骗和定向能攻击),以及火力打击等。尽管这些多功能无人飞行器在国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旦在战场上与其争锋相对,作为防守方的挑战是相当艰巨的。

目前无人机蜂群在战争中展现出来了以下几点优势:一是隐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强。“低慢小”目标侦察预警是当前世界各国防空系统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防空系统主要被设计用于探测高空高速、尺寸较大的飞行器,而蜂群作战多为小型或微型无人机,具备雷达反射面积小、光电隐蔽性能好、红外特征弱、飞行噪声低、航空速度慢且高度低等优良的隐身性能,不易被雷达、光电探测设备捕获,人眼也难以察觉发现;二是数量规模大,作战效费比高。当前很多装备虽然技术先进、性能可靠,但是采购成本高昂,导致其列装的数量受限,作战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为了降低武器系统的研发应用成本,无人机蜂群采用了模块化子系统的设计方案,这种系统的研发成本远低于多任务复杂系统;三是协同能力强,体系智能化高。虽然单机作战能力十分有限,不足以形成战场态势,但通过使用群体决策算法,同时利用无人机多样化的搭载功能,蜂群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灵活配备各种武器装备,构成察打一体的作战体系。

图片

鉴于当前集群无人机在军事应用中表现出的智能化、低成本和高生存能力等特点,无人机机群的协同攻击日益构成威胁。战场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使得使用传统的地对空导弹、空对空导弹等高价值武器面临挑战。这些武器往往难以精准打击多变的目标,且成本过高。尽管高射炮和便携式导弹在单个近程、低空和低速目标方面表现出色,但在面对蜂群无人机的大规模分布式作战时显然不够有效。

因此,必须寻求干扰和打击方法,其特点应包括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效率高等优点。这样的方法将更适合有效地应对集群无人机的威胁,并应对战场环境的动态变化。


精准高效,有效解决问题


     


针对无人机蜂群在战场展现出来的优势特点,英国AUDS 团队近期增强了AUDS系统识别无人机攻击场景的算法和反击能力,探索出利用射频抑制器干扰无人机蜂群通信组网链路的作战方法,其核心是采用智能多波段射频抑制器干扰无人机蜂群所使用的不同类型指控链路。升级后的AUDS系统在对付无人机机群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在一次实战测试中该系统与60种不同的无人机进行了对抗,其中包括固定翼和旋翼无人机。测试结果证明,电子干扰阻断是最有效的反制手段,对付2000架无人机对AUDS来说是小菜一碟。


图片

AUSD系统以其采用全电扫描雷达技术、高度精确的水平和倾斜方位指示器、智能射频抑制器等先进特点而脱颖而出。这一系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探测能力,可以有效侦测高速和低速移动的微型和迷你型目标,自动跟踪无人飞行器,并进行目标识别。同时,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干扰无人飞行器所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指挥与控制通信连路。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无人机的操作依赖于通信链路,而通信链路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在实施干扰的过程中,AUDS系统采用智能、比例放大和非动能方式,从而减轻附带影响。此外,抑制干扰系统采用软件控制方式,这为未来应对新型突发威胁提供了改进的空间。

此外,AUDS系统还集成了多种关键技术,包括布莱特A400系列Ku波段电子扫描防空雷达、切斯公司的光电指示器、可见光/红外相机和目标跟踪软件,以及恩特普赖斯公司的定向射频抑制干扰系统。这使得AUDS系统能够对8千米范围内的无人机进行探测、跟踪、识别、干扰和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AUDS系统配备的多频无线射频压制器,使这款反无人机系统能够同时瞄准多个威胁无线频带,切断无人机上的通信链路,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由于具备协同组网能力的无人机集群攻击日益增多,AUDS反无人机系统的工程师一直在研究算法和技术,以提高其在多无人机混编攻击场景下的区域防空拒止能力。

图片

另外AUDS系统还可根据具体作战场景的个性化需求,搭配不同的组装方式,包括固定设施永久安装、基地基站半永久安装、车载平台安装以及双人团队临时部署安装等多种选择。升级后的AUDS系统可以部署在移动车辆上,直接应对靠近军事基地、作战部队以及基础设施的无人机集群。目前,该系统已在多个国家的军队中服役,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

综上所述,AUDS系统作为一款成熟的反无人机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其相对较高的作战效费比、前沿技术的广泛集成以及高效压制无人机集群的作战能力,都使得它在众多反无人机系统中脱颖而出。可以预见,随着软硬件模块的不断优化升级,AUDS反无人机系统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强大的作战能力。


]]>
美陆军接收大功率微波武器原型 将成应对无人机群利器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防务新闻网11月1日消息,美国从事“定位和定向”技术研发的伊庇鲁斯公司(Epirus)公司当天宣布,其向美国陆军交付的大功率微波武器原型Leonidas已经完成了政府的初步验收测试。

图片

据悉,美国陆军正大力发展“间接火力防御系统”,用以保护其固定和半固定地点不受无人机群、火箭弹、火炮、迫击炮以及巡航导弹等的威胁。间接火力防御系统将包括多种硬杀伤拦截器以及激光和大功率微波装置。陆军目前还正从Dynetics公司接收首批12个间接火力防御系统原型发射器,定于2024年开始进行作战测试。

伊庇鲁斯公司称,其向陆军交付的此大功率微波武器是一种反无人机群的利器,是根据2022年12月与陆军“快速能力和关键技术办公室”签署的一份合同制造的,合同价值6610万美元。与用导弹来应对无人机威胁相比,Leonidas更经济高效。其可以快速向目标开火,具有“近乎即时的效果”,而不会过热,也不需要重装弹药。作战人员可以精确和安全地控制系统大功率微波脉冲,根据威胁环境打击单个无人机或机群。

伊庇鲁斯公司在声明中表示,公司最近在内华达州”成功“完成了Leonidas的政府验收测试。该系统在严格的测试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并且展示了其击败蜂群的能力和可靠性。公司称,系统将继续接受陆军评估和测试,这将为制定作战战术、技术和程序提供信息。

此款微波武器可以安装在车辆上,包括军用“斯特瑞克”,也可以被牵引移动。按照合同规定,公司还需要向陆军交付三个原型系统,并进行更多开发测试。未来这些武器会被送往美国印太司令部作战区,在那里进行作战评估和验证。

伊庇鲁斯公司发展迅速,在2018年成立后的两年内筹集了8000万美元的总资本。像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和L3Harris技术公司等大型承包商都投资了该公司的技术。


]]>
益阳:开展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 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图片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这次培训让我们熟练掌握无人机驾驶技术,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今后生产高档绿色农产品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了!”2023年湖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益阳市农机作业操作手(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班结业后学员田涛感慨道。

近日,益阳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湖南众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年湖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益阳市农机作业操作手(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班高质量完成培训计划,来自全市的农机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种植业大户、农村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共计70人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操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讲授了无人机操作原理、无人机驾驶员飞行、航线规划、航空植保喷洒、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暨统防统治技术、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广应用技术、无人机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先后组织学员到基地进行了自动作业演示、手动作业演示、指导学员进行实操练习,强化了培训技术成果转化。

本次培训班着力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领头羊”团队,加快推进植保无人机以及相关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益阳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
货运无人机:战场投送新选项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图片

K-MAX无人货运直升机

图片

VoloDrone货运无人机

图片

Windracer Ultra货运无人机

图片

Nuuva V300货运无人机

图片

“空中骡子”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图片

“寂静之箭”GD-2000滑翔无人机

如何将补给安全、快速地送往前沿阵地?货运无人机正成为一种新选择。

前不久,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授予YEC电动航空公司一份合同,用于后者制造和交付新型货运滑翔无人机——“寂静之箭”精确制导空投包。

新型货运滑翔无人机是在该公司先前研制的“寂静之箭”GD-2000滑翔无人机基础上改造的,个头有所缩小。它能用托盘从运输机的侧门和尾门高空投放,滑翔将物资送往前沿阵地。

“寂静之箭”精确制导空投包受到关注,是当前货运无人机应用到军事领域的一个缩影。目前,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军用货运无人机,相关技术如空中投放、自主起降技术等日渐成熟,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那么,有哪些国家在发展军用货运无人机?为何军用货运无人机会受到如此关注与重视?其研发与推广的关键何在?请看解读。

多国竞相发展货运无人机

军用货运无人机的发展,离不开民用货运无人机市场的推动。全球有名的一家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全球无人机物流和运输市场报告》预测,全球物流无人机市场将在2027年增长到290.6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1.01%。

基于对未来物流无人机应用场景和经济效益的乐观预测,多国相关科研机构和公司纷纷提出货运无人机发展规划,由此形成的民用货运无人机蓬勃发展的态势,也拉动了军用货运无人机的发展。

2009年,美国的两家公司合作推出K-MAX无人货运直升机。该机采用双旋翼交错布局,最大载荷2.7吨,航程500千米,用GPS导航,可在夜间、山地、高原等环境中执行战场运输任务。阿富汗战争期间,K-MAX无人货运直升机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转运货物数百吨。不过,该无人货运直升机是由现役直升机改装而来,发动机声音很大,易暴露自身和前沿作战分队方位。

鉴于美军希望拥有一款无声/低声的货运无人机,YEC电动航空公司推出了由三合板制造、一次性使用的无动力滑翔飞行货运无人机“寂静之箭”GD-2000。该机拥有容积较大的货舱和4个可折叠机翼,载重700千克左右,可用来向前沿运送弹药、物资等。2023年的一次测试中,投放后的该型无人机展开机翼飞行,着陆精度约为30米。

凭借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积累,以色列也展开对军用货运无人机的研发。

2013年,以色列城市航空公司研发的“空中骡子”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首飞成功,其出口型号被称作“鸬鹚”无人机。该无人机构型奇特,机身装有2个涵道风扇,可以让无人机垂直起降,尾部安装2个涵道风扇,为无人机提供水平推力。其速度可达180千米/小时,能在50千米作战半径中每架次运送500千克货物,甚至可用于空中后送、转运伤员。

土耳其的一家公司近年来也研发了一款货运无人机——“信天翁”。“信天翁”无人机长方体的机身上布置了6对反转螺旋桨,下方有6个支撑架,机身下方可以挂载货舱,能够运送各种物资或者转运伤员,远观像一只长满螺旋桨的“飞天蜈蚣”。

与此同时,英国的Windracer Ultra、斯洛文尼亚的Nuuva V300、德国的VoloDrone也是较有特点的货运无人机,具备军民两用特点。

此外,一些商用的多旋翼无人机,也能够承担空中运输较小质量的物资任务,为前沿、哨所提供补给和保障。

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

与有人驾驶的固定翼运输机、运输直升机以及地面运输渠道相比,军用货运无人机在作用发挥方面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

其明显的长处,在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效费比颇高。

首先,货运无人机不需要座舱、增压舱以及其他生命维持保障系统,在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的同时,机舱可留出更多空间来装载、运输货物,容积利用率较高。

其次,部分此类无人机对制造材料的要求不高。例如“寂静之箭”GD-2000滑翔无人机,机体采用较为廉价的三合板制造,不仅成本低,研制生产周期也较短。

再次,它能在高风险、高威胁环境中持续工作。和其他无人装备一样,一旦解决了高度自动控制化这一难题,军用货运无人机就能按照指令或程序连续高效地运输货物。在山地、高原、高寒、复杂气象等恶劣环境,甚至在核生化污染区域,它照样能遂行补给保障任务,无需像有人机那样考虑飞行员的生理、心理承受力问题。

此外,货运无人机与有人驾驶运输机“联手”,可获得“1+1>2”的效果。小型货运无人机由有人驾驶固定翼运输机搭载,到达目标空域后从空中释放,再由小型货运无人机“自行赶路送货上门”,不仅有助于为更远的保障点提供运输补给,确保有人驾驶固定翼运输机的安全,而且可借这种“分身”来保证空运的成功率。

尤其是对小批量的紧急补给物资,如药品、水、电池、武器备件等,用货运无人机运输的优势更加明显。

不过,军用货运无人机并非全身都是优点。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最大的短板就是通常机身较小,容积也小,只能运送一些基本的补给品,无法承载重型大尺寸的货物。比如K-MAX无人货运直升机,如果与有人驾驶直升机的运载能力相比,它的体量只能算是轻量级,吊运最大载荷为2.7吨,而更多的货运无人机仅能搭载上百千克的货物,无法像固定翼运输机、运输直升机那样,将空降战车、超轻型榴弹炮、突击车等装备运输到部署地,更不可能像公路、铁路线那样直接把大量兵力、物资成建制地部署到位。

因此,从目前来看,货运无人机还无法替代有人驾驶运输机、直升机等空中运输力量,更无法撼动陆上军事运输线的主体地位。

发展尚需更多技术支撑

军用货运无人机大多是从民用货运无人机发展而来,因此具有军民两用的特点。但考虑到使用的主要环境是战场,军用货运无人机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些其他关键技术来支撑。

正是这些民用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相互作用,才使军用货运无人机具备了飞向战场更深处的可能。

简而言之,今后军用货运无人机的发展还需以下几种技术的支撑。

一是与当前商用适航标准相配套的技术。军用货运无人机在战时或许不用过多考虑商用适航标准,但在研制过程中仍需要开展一系列风险评估,制定系统性策略,以防止产生危害己方飞行器、地面部队的风险,特别是在飞行控制逻辑等方面应严格把关。如果军用货运无人机要在和平时期执行军事运输任务,除非是在偏远的无人区域作业,否则仍需要对标商用适航标准进行设计制造。目前,拥有军民两用货运无人机的国家普遍对其在有人区上空的飞行持审慎态度。显然,今后军用货运无人机要想实现“全域自由飞翔”,还需与当前商用适航标准进一步“对表”。

二是紧贴实战的平台专用技术。如果说民用货运无人机主要围绕减排、降耗等目标来设计,那么军用货运无人机就要突出紧贴实战的要求,在低可视、低噪音等方面下大气力。一方面,要寻求动力方面的技术突破,使货运无人机既难以被发现又动力强劲;另一方面,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无人机的气动、结构、强度、材料等方面不断创新,使货运无人机更加符合军用要求。

三是智能控制和精确定位技术。军用货运无人机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也会遇到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要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任务,就必须有智能控制和精确定位技术的加持。如此,才能赋予无人机避障、路径规划和协同能力。此外,对先进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也必不可少,只有具备抗干扰能力,货运无人机才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准确定位,飞往目的地。

四是先进数据链技术。随着“蜂群”技术的发展,将大量小型货运无人机编组成“蜂群”,担负向前线批量输送补给物资任务,这一场景很可能出现在未来战场上。要实现这一点,既要保证无人机与有人机之间通信的连贯稳定,也要保证无人机与无人机、无人机与其他设备之间信息交换的安全、畅通,这就需要有先进的数据链技术提供支撑,确保链路始终可信、可靠、可用。可以说,是否拥有安全可靠的数据链技术,将直接影响到今后货运无人机使用的整体水平。

五是空中投放和自主起降技术。战争状态下,军用货运无人机的工作环境会更加恶劣,通常难以找到完整的跑道,因此各国都比较青睐拥有垂直起降能力的货运无人机。这就需要依靠先进的空中投放和自主起降技术,确保安全完成一系列动作。再具体一点来说,要在白天和黑夜均能找到简易着陆地点并降落,且无需地面太多的引导,军用货运无人机就必须在这些方面通过成熟技术实现“自助”,从而避免失速着陆等问题发生,保证货物完整无损和运输任务达成。


]]>
福建建成全国首个一站式林业无人机应用管理平台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日,福建省智慧林业“123”工程一期项目在福州通过省数字办组织的终验,这是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后,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承担的第一个,也是提早完成并一次性通过终验的项目。

去年,福建省林业局启动实施智慧林业“123”工程,即建设一个林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公务和便民两大服务应用平台,建设资源监管、业务应用、政务服务三大应用体系。

图片

福安市赛岐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对当地互花米草除治后的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项目分三期推进,其中一期项目包括构建全省无人机应用体系、开发林长制暨无人机应用管理平台等建设内容,以构建集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视频监控、护林员网格巡查等为一体的“天空地”监测感知体系。

一期项目建设以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6000万元,为全省乡镇林业站、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省属国有林场等配备了825台无人机,实现林业无人机全覆盖。项目建设了全国首个一站式林业无人机应用管理平台,汇聚全省林业无人机飞行数据,为林业无人机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可实现林长制考核评价的动态管理,构建起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即时评价的林长制管理体系。

据悉,该项目建设以来,汇总无人机设备1205台,飞手2012人,组织无人机飞行8587次,采集图片21万余张,将全省1.5万名护林员纳入平台管理,护林员上传巡护轨迹数据758万余条,考勤数据761万余条


]]>
国网渭南供电公司:无人机“立体”巡检 助力电网稳度冬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10千伏城西线长涧河跨越段设备巡检完毕,未发现明显异常”。国网渭南供电公司城区中心所李凯说道。11月21日,国网渭南供电公司应用无人机对辖区涉跨河线路进行通道巡检,这是该公司线路运维人员利用无人机视角对重点线路设备及通道进行细致查验的一个缩影。本次巡视共发现隐患2条,均已治理。

为保障迎峰度冬期间安全可靠供电,国网渭南供电公司提前部署、多措并举,采取“无人机+人工”协同巡检,对线路进行全面检查,把缺陷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保证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为迎峰度冬期间的电网可靠运行保驾护航。无人机的巡检方式不仅可弥补传统人工巡线的视觉死角,而且不受地面环境影响,可以从空中快速完成巡线任务,通过对实时影像、拍照等回传信息分析,使巡线工作人员能迅速发现设备及线路的细小缺陷,精确掌握设备及线路运行状况,有效提高巡线工作质效。同时,通过无人机巡检,可帮助运检人员了解整个线路设备布置走向及运行环境等情况。

“无人机拥有高精度定位及避障能力、厘米级精准自主巡航、照片视频拍摄等功能,可以轻易看清在地面上不易察觉的缺陷隐患,对设备进行空中‘体检’,使高空设备一览无余,缺陷隐患无所遁形。”现场“飞手”贾琛介绍道。

下一步,国网渭南供电公司将依托数字化转型契机,积极探索配网无人机应用场景,构建全新立体式巡检模式,有效提高配网设备运维的质效,实现设备全视角、无盲区精益化巡视,为迎峰度冬打下坚实基础。


]]>
打造高素质“新农人”,永兴县开展北斗+无人机数字农业复合型人才培训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11月20日,永兴县北斗+无人机数字农业复合型人才专项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县70名学员参加培训。永兴县农业农村局及湖南精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开班仪式。

精飞教务组采取集中授课、模拟飞行、观摩教学、实训飞行等方式开展培训,总培训时长56学时,主要课程包含:北斗+无人机数字化应用与平台使用、农药使用与飞防项目管理、无人机法律法规、干籽丸化与生物菌剂新技术应用、无人机系统与结构、维修与保养,无人机模拟飞行、实训飞行等。

图片

本次培训由永兴县农业农村局主办、湖南精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旨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成为合格的北斗智能农机从业人员及智慧农业的承接者和使用者,为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图片


]]>
李健:无人机带动通航走向快车道,深刻改变通用航空发展格局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本文为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李健11月19日在“通航、无人机发展与低空经济”论坛上的讲话,主要包括无人机与通用航空、标准建设和航空安全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图片

尊敬的克里斯蒂安·费施廷格主席,张峰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受邀与大家共同探讨“通航、无人机发展与低空经济”的话题。目前我国无人机产业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个势不可当的态势,不断进取和突破,无人机作为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着通航走向快车道,也深刻改变通用航空发展的格局。

今天我想以无人机为切入点,从通用航空、通用航空标准建设、通航安全文化这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刚才非常兴奋的听到张峰主席对未来火星运用场景的描述,相信我们通航的发展,人类未来尤其是大城市,在交通、在物流、在所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一定会呈现这样的景象,为开源的火星人类创造条件,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一个是无人机与通用航空,中间重点说一下当前的标准建设问题,最后谈一谈关于通航航空文化。

一、无人机与通用航空

通用航空是一个相对运输航空提出的概念,通俗地讲,除了公共运输,均是景物和海岸景物以外,其他均算通航,私用、一般商用、直升机外挂、农林喷洒、小型训练等。用途分为工业、林业、渔业、建筑业、医疗、救灾、探测、监测、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

无人机又是另外一个维度,现在通常指无人驾驶航空器,是针对有人驾驶航空器而言,在此之前多用UAV或者UAS,后来讲的是RPA,即遥控假使航空器。国际民航组织已经将这个纳入到《国际民航组织(附件8)》对无人机适航管理审订的要求,用的是RPA以及RPAS,RPA比此前的UVA和UAS更为准确。无人机其实是指无人驾驶,但未必是无人乘坐。众所周知,今年10月13日下午,中国民航向亿航颁发EH216-S运行合格证,这是在全球载客可以作为商用的第一例,这款飞机就是无人驾驶,但是未来准备有人乘坐的航空器,这也是人类迄今为止在商业领域按照航空运行规则发的第一个证。

无人机的发展已经近百年历史,它和有人机大体时间相当。有记载的最早军用无人机研发在一战时期。上个世纪末,军用无人机呈现全面旺盛的需求,技术不断成熟,民用无人机随着军用无人机技术外溢效应而发展的。就全球而言,民用无人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常用,日本无人机研发较早,用于农药喷洒、森林防火、灾害评估;美国自本世纪以来开始使用较大范围应用,高分辨率传感和气象数据获取、森林火灾评估、环境污染监测和处理等等;欧洲在2006年制定并实施了《民用无人机的发展路线》,它通过泛欧民用无人机协调组织,为解决无人机使用的空中安全和失航问题提供帮助。

我国对无人机研制有多年历史,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研制成功于1958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基于军事研发和无人机地图测绘、地质勘探等应用,近年来无人机技术成熟和成本大幅度下降,消费类无人机呈现井喷式发展,尤其是在最近这几年。在航拍娱乐市场获得规模效应,大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用无人机企业,截止2023年8月,最新统计数据,国内实名登记无人驾驶航空器达到了111.1万架,与2022年相比增幅达到15.9颁发无人机驾驶航空器操作员,也就是无人机飞行员18.2万本,无人机航空运营的企业(包括研发制造的)1.7万家。这个数字最近还在增加。2013年1-8月份,无人机驾驶航空器飞行1683.8万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70万小时,增幅达到5%。无人机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只要,86年、2010年、2013年、2016年,尤其是最近的3年、4年,政策陆续出台,我做了个统计,今年1-6月份低空经济无人机通用航空市场的文件各部委到地方发布的文件达到126个,这些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建设,2022年1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纲要2022-2035》明确指出加快培育低空经济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加快研发智能产品,支持自动驾驶仪无人机配送技术的应用,支持推进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等等。如果没有国家这些政策支持和重视,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无人机在我国的发展如鱼得水,获得迅猛增长。

人机为传统通航发展注入活力,无人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消费到军用无人机,从微型到大型,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自2017年5月以来,单日邮递快递过亿件,前两天听新闻,已经单日突破5亿,这有多少和未来新增长呈几何数的增长都将在无人机上得到应用。所以无人机作为下一代物流技术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空中交通细分领域,具有巨大商用前景价值。无人机物流相比传统的物流具有高智能、低排放、低经济成本等优势,可畅通最后一公里和第一公里,是智慧物流发展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摩根斯坦利预测,到2050年空中交通物流价值市场将达到9万亿美元。我国预计2024年无人机货运市场在2000亿左右,2030年将达到2-3万亿。全球无人机现在发展这样的态势,中国在这里的比重,大家可以做个预判。

无人机物流已经形成推动物流业快速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时间提高至少50%,经济成本降低50%,所以是“双高双低”

二、今天重点谈谈第二部分,通用航空与标准建设。

标准建设要与时俱进,对运输航空,无论是固定翼,还是气球、飞艇,产品需求稳定,标准相对成熟。但是对通用航空,人们愿意将新技术和新设计理念大胆尝试在许多产品上,使得产品门类跨部门,出现了飞行汽车、电动航空器等多种产品,颠覆了航空器类别划分的传统观念。拓宽了人们的认识,也给航空产品研发制造、适航审订、运行管理的一致性和标准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的管理和技术,尤其是对已有的标准,形成了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态势,尤其是在无人机,我们还要区分无人驾驶和无人乘坐,无人驾驶改变了航空器飞行理念和驾驶舱设计理念。导航、通信、驾驶舱等理念都发生调整,由于没有人乘坐,机上人员安全考虑发生改变,更多考虑周围人员,尤其是地面和设施的安全,需要标准和产品同步成长,及时出台。

这个问题上,上周天津民航局组织专门的研讨会,它的题目主要是关于团体标准建设的话题讨论,我们认为这非常有必要。所谓的团体标准就是协会自发或者工业联合研发制造企业制定的标准。以往所说到标准,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制定标准和准入门槛,而企业只是执行标准,这个观念在今年国家标准改革中反复推动下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都要更新理念,知道标准不只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有团体标准,团体标准的标准化是我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国内很多协会逐步将团体标准作为主要工作和重点任务在无人机领域、通航领域,应该在当前和相当一个时期把这个作为重要任务来推动。之前从旁观者,到标准参与者,到与政府一起共同制定标准,到现在成为标准主力军,主动制定自己的团体标准,这是历史性转变,也是历史要求我们必须这么做。

我一直讲,无人机领域是航空领域有望实现引领、领跑,但不等于我们就能够引领和领跑,现在大家齐头并进,我们处于第一方阵,如果我们造的航空器不能在国内得到更多场景应用,而是由其他国家和人来应用,那么我们就很难说我们是标准的制定者,或者我们很难说我们是一个领先者。这点上我们应该向FAA学习,向美国工业部门学习,国际民航组织除了第一届是美国人做的,后来法国人、黎巴嫩人、非洲人都可以当,但是有一个职位是管标准的——航行局,所有和航空技术相关的,航行局不仅仅指空管航行,它是指所有航行技术,包括航空器安全,这个航行局局长永远是美国人在当,所以美国人在这个领域的领先一直是众所周知的。

我们无人机在未来新通航的概念里,在标准的制定,尤其在无人机,已经很多场景都进入人类有史以来没有的无人区,所以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我们虽然团体标准已经起步,但是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但团体标准的发展是标准走向成熟的必然,也是标准化框架体系的基础,我们必须鼓励团体标准,我们对团体标准的未来充满信心。国家、政府、民航局非常支持这一块,所以对标准的建设希望我们加快脚步来推动产业发展。

三、谈谈通用航空与航空安全文化

通航的发展与航空文化密不可分,航空安全普及能够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和通航的热情意愿,形成消费群体这是关键,新的增长点没有消费群体是不行的。通航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航空文化发展的成熟,二者相辅相成。

当前有关部门对通航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担心通航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着“会不会影响安全”的质疑。我一直拿公路做比较,前不久10月27日到交管局找到最新一组数据,疫情期间每年大概6-8万,但是这次10月27日15:52分的数据达到了87069,这个数据来自于公路,二级公路第一现场送到医院,其他场景不算,二级公路以外的、社区都不算。所以专家和交通部的领导都认可这个数据再乘以3是它的真实数据。这样的安全情况,相比较通用航空,根据我14年在民航局任职,大概50倍于陆路交通的安全标准上。

所以我们的认知应该客观和理性,美国通用航空好的时候每天摔1架,死300人左右,它的公路每年是5000多人,最大的是3万多人,所以有大量的数据支撑。但是我们公众对通用航空的安全关注,我们要正视通航领域的问题,我讲这个不是忽略通航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监管的问题,也有通航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些由于形式主义安全比较严重,监管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造成前一段时间通航事故发生。另外,通航和无人机,与反恐、安保、隐私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这方面我们应该要加强角度和背景调查等等,但是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地认为通航不安全而一刀切。像汽车一样的安全模式,我听说今天保险也来参会,汽车的安全现在处理得很好,这样的领域处理起来,社会上大家已经接受了,但是通用航空未来怎么处理好,这对通航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认为无人机和传统通航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要不断提升。航空安全文化形成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目前我国私用航空驾照比较小,私人飞行和个人飞行规模较小,占目前有人飞机的不到3%,美国通用航空传统的80%都是私人飞行,这是未来我们巨大增长空间。由于参与人数少,社会大众参与度不足,通用航空与社会公众结合有待加强,尤其是坚持面向大众的发展方向,包括培训农林作业等方面,新兴消费和公共消费不成规模,服务的人群和辐射的范围明显不足。

疫情之后,乘坐公共运输航空服务的人增加好多,之前只有2.85亿,现在达到了3.7亿、3.8亿的数字,但实际上我们有14亿人,还有多少人需要靠通用航空未来解决普遍航空服务的问题!美国是87%还多,欧洲超过60%,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未来巨大的潜力。

改变这一现状,最终办法是降低成本,降低通航参与的各方面成本,需要企业和相关方共同努力,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生产能力,为更多产品涌入市场,以优惠价格给公众提供高性价比的选择,让更多人享受消费服务。

总之,通用航空日益繁荣的产品,从通航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无人机飞速发展中,我们看到未来已来。我坚信,有国家强有力的改革决心,特别是最近一轮正在征求意见,一定要深入进行,把空域改革的方案真正改到“好用、能用、方便用”,7类公开的ABCDEGW,我特别关注W里有W1、W2、W3,未来货运、载人、无人机、物流都应该是在这个范围之内,让它好用、便捷用。所以,有政策保障,有全国人民对通用航空热情的期待,通航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
中飞院获批民航大型无人机操控员执照培训资质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20231116 2023年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训练专题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行业内专家及训练机构代表400余人,本着共同交流、集思广益、大力推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训练体系优化升级的宗旨,围绕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人员资质管理、训练课程体系等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简称中飞院)原副院长李勇军主持,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输司原副司长廉秀琴致辞。

图片

研讨会上中国AOPA和中飞院航空电子电气学院(无人机学院)联合发起,中国商飞、丰鸟无人机、联合飞机、时代飞鹏、纵横、拓兴等大型无人机头部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中国AOPA大型无人机专业委员会,旨在联合共建大型无人机产业生态体系,积极探索实施标准化的基础引领作用,激发大型无人机的发展新活力。

图片

在会上中飞院广交朋友,深耕专业,分别与中国AOPA、联合飞机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大型无人机的理论、技能、实践与训练四个维度,展开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大型无人机高水平人才。全国5A级协会、大型无人机的行业翘楚与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的强强组合,将为中国大型无人机行业人才发展带来全新升级,进一步提升中国大型无人机行业的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图片

基于中飞院航空电子电气学院(无人机学院)在民用大型无人机人员资质研究和人才培育方面取得的成果,经过申请及专家评审,中飞院获批民航大型无人机(飞机、直升机)操控员执照培训资质,也是全国第一家开展中大型无人机学历教育和执照培训的高校,力争打造成为全国中大型无人机人才培育的高地,助推我国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中飞院也喜获中国AOPA 2023年度5星级无人机操控员执照训练机构。

图片

图片

本次会议中飞院航空电子电气学院(无人机学)院副院长、民航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考试管理服务提供方委员会主任周超教授,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民用无人机人员资质管理政策分析》,就当前民用无人机人员资质管理政策进行了系统解读,从无人机行业发展“怎么看”?从无人机行业监管体系“怎么办”?到无人机人员资质管理“怎么干”?三个维度系统解读了从无人机合格证体系到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管理的发展历程,提出未来无人机人员管理进入更加高质量的发展的思路。同期航空电子电气学院(无人机学)发布了2023年民用无人机师资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

图片


]]>
美海军将星链应用到无人机和无人水面舰平台中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据美国《防务内情》2023年9月27日报道】美海军第四舰队与部分美洲、欧洲伙伴及韩国于7月参与了哥伦比亚主办的“统一”演习,并部署“星链”系统。

该演习旨在将无人系统与有人舰艇结合,进行两栖攻击演练和海上实弹射击训练。参演兵力包括来自20个国家的26艘军舰、3艘潜艇、25架飞机及7000名士兵。

演习中,美海军将无人平台整合至第四舰队,部署“星链”系统支持接收无人机和无人水面艇的直播视频,并取得以下技术进展:

一是“格林诺高级救援艇”进行了66小时的自主演习;

二是Aerosonde-HQ四旋翼无人飞行器首次展示了舰到岸的后勤能力,及绕目标船飞行提供作战情报和战斗损伤评估的能力;

三是“波浪滑翔机”无人舰艇将声波数据传送至哥伦比亚卡塔赫纳的联合部队海上指挥中心。

过去,美国军方对商业太空服务的的需求主要在卫星通信领域。不过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美国太空部队(USSF)正寻求越来越多的数据中继和太空态势感知的商业服务。

在俄乌冲突中,美国多家私营企业的商业低轨星座投入战场并展示出巨大的军事价值,其中的典型代表有SpaceX公司的“星链”星座(为乌克兰军方提供指挥、通信和中继服务)以及Planet和Maxar Technologies公司的遥感卫星星座(为乌克兰军方提供战时实时卫星图像)。

鉴于乌克兰的大量通信枢纽已经在冲突中被摧毁,“星链”几乎是乌克兰军方唯一的卫星通信方式,在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场应用方面,乌克兰军方通过“星链”星座:①保持对外通信联络基本畅通;②提供战场情报支援;③提供作战指挥控制。

此外,SpaceX公司“星链”在冲突中表现出不错的抗干扰能力。2022年3月4日,埃隆·马斯克发推特表示,在俄乌冲突地区附近的一些“星链”终端被干扰了数小时,而“星链”通过软件更新成功绕过了干扰。三周后,埃隆·马斯克补充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星链”已经抵制了所有的黑客攻击和干扰尝试。”

图片

乌克兰军人在部署“星链”终端

2022年4月6日,美国太空司令部司令詹姆斯·迪金森在太空研讨会的媒体简报会上推出了《太空司令部商业整合战略》。根据该战略,美国太空司令部将优先考虑:指挥控制、大数据管理、建模仿真、空间控制、通信卫星和通信终端等领域的商业服务方法,其次是遥感、卫星通信带宽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美国推进“星链”军事化发展,使得外空安全和全球战略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对其潜在风险进行提前研判和评估。较之传统外空装备,“星链”具有多维一体的战场网络覆盖能力、延伸全杀伤链的集成性功能以及面向实战化的信息作战优势,将对全球战略稳定格局带来三大冲击:

一是冲击首攻稳定性,“星链”既强化了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突袭能力,又弥补了军用太空资产固有的脆弱性,提升了美国太空攻防的整体能力;

二是冲击危机稳定性,“星链”会加剧外层空间爆发“意外战争”的风险,同时,针对“星链”的制衡与反制措施可能造成外空危机的快速升级,并由战略领域向常规领域扩散;

三是冲击军备竞赛稳定性,“星链”具有攻防一体和军民两用属性,可能加剧军备发展的“安全困境”,引发技术扩散和军备竞赛风险。

“星链”技术系统的不透明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有关军备控制的信心建立措施难以施行。应对“星链”军事化发展对于全球战略稳定的挑战,必须吸纳涵盖商业部门在内的多元化安全治理主体,构建核、外空、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多域联动的安全治理机制,推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安全治理。未来,美第四舰队的混合舰队将发展“无人解耦”和“分布式作战力量”概念。

图片

近年来,美国国防部(DOD)正在积极提出在近地轨道上部署小型卫星星座,以执行通信、侦察、预警等军事任务。随着火箭复用、先进制造等技术的发展,航天发射运输成本不断降低,美国国防部门也相继提出“黑杰克”、“国防太空架构”(NDSA)等低轨军事卫星互联网项目。

当前,美国太空发展局(SDA)正在进行“国防太空架构”的传输层0批(Tranche 0)的建设,该批次共有28颗卫星(包括20颗通信卫星和8颗导弹预警卫星),将在2023年1月通过猎鹰9型运载火箭发射。

图片

美国太空发展局“国防太空架构”示意

近年来,美国SpaceX公司提供的发射服务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宝贵资源,尤其是猎鹰9型火箭已经成为美国近年来发射次数最多的运载火箭。目前美国太空发展局的传输层0批发射服务也选择了猎鹰9型火箭,因此SpaceX公司在建设“星盾”低轨军事卫星星座中具有先天优势。

2022年12月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正式发布了名为“星盾”(Starshield)的卫星互联网星座项目。“星盾”可看作SpaceX公司“星链”(Starlink)星座的军用版本,该项目的推出标志着SpaceX公司正式成为美国国防承包商。

此外,凭借SpaceX公司发展“星链”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的经验,在当前美军发展低轨军事卫星互联网能力的大环境下抢下一定的市场份额并非难事。

SpaceX公司对“星盾”项目的描述一贯的重营销而轻细节,但传达了SpaceX进军美国国家安全卫星领域的愿景。根据SpaceX公司的介绍,“星盾”将延续该公司“星链”卫星的技术和发射能力。不同于专为商业用途而设计“星链”卫星,“星盾”专为政府用途而设计,最初侧重于以下三个领域:

①对地观测。SpaceX公司将提供带有传感有效载荷的卫星,进行对地观测并将处理后的数据直接发送给用户;

②卫星通信。由SpaceX公司开发“端到端”的“星盾”系统,包括连接卫星网络所需的用户终端,从而为政府客户提供安全的全球加密通信;

③托管载荷。SpaceX公司通过定制的卫星平台为政府客户提供托管载荷服务。

图片

SpaceX公司发布的“星盾”卫星概念图

SpaceX公司已经针对“星盾”项目开启了如下岗位招聘:天线工程师;数字信号处理(DSP)工程师;电气硬件开发工程师;电气测试工程师;FPGA工程师;高级数据工程师;GNC卫星姿态确定和控制工程师;射频工程师;应用软件工程师;卫星机械工程师。

2022年10月29日,SpaceX公司提交了“星盾”的新商标申请,其中包含以下商品和服务描述:

①使用卫星星座的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服务器;电信硬件;能够将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地形学、海洋学以及动物迁徙领域的信息传输到电信网络和导航设备的计算机软件;无线连接到全球通信网络的计算机软件;全球定位卫星接收器;卫星接收器、卫星接收器模块、电子信号发射器、多路复用器、解码盒、数据处理器、集成电路;用于上述产品、卫星终端和卫星地面站的计算机操作硬件和软件。

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服务;卫星电信服务,即通过卫星传输无线互联网信号;向第三方用户提供卫星通信基础设施的访问权;电信服务,即通过计算机和卫星网络传输数字、光、音频、数据、信息和图像信号;收集和传输通过卫星和航天器获得的实时数据和图像;卫星通信和传输服务;无线宽带通信服务;通过卫星传输数据、语音和视频;交互式卫星通信服务;通过电子传输传递信息;提供与互联网的电信连接;电信网关服务;提供高速无线互联网接入;提供对互联网、全球计算机网络和电子通信网络的多用户访问;提供对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访问;提供一个专门介绍卫星电信服务领域信息的网站。

③通过电信网络和卫星辅助导航设备提供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地形学、海洋学以及人类和动物迁徙领域的信息;通过无线和卫星网络提供全球定位和地理位置信息,不包括美国政府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一个网站,展示通过卫星获得的地理数据和图像。

④电子数据和文件的云存储服务;云计算服务;云计算以收集、跟踪、监测和分析通过卫星获得的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地形学、海洋学、人类和动物迁徙领域的数据为特色;通过卫星同步实现多种通信模式;开发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捕获、数据收集、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数据挖掘、数据库分析和安全数据共享结合使用的软件;卫星通信技术服务;卫星通信领域的电信网络、软件和仪器的设计、开发和维护;提供计算机在线绘图服务;卫星通信领域的技术研发;卫星通信领域的工程服务;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利用卫星和传感器对环境和大气条件进行电子监测;遥感服务;搜索和检索网络上与卫星数据、记录和测量有关的资源;通过全球信息网络提供有关卫星互联网服务的信息。

相关卫星平台测试

据相关西方媒体网站推测,由SpaceX公司猎鹰9型运载火箭发射的USA-320~323/328~331卫星很可能是SpaceX公司基于“星盾”卫星平台建造的。2022年1月13日,SpaceX公司发射了USA-320~323卫星。2022年6月19日,SpaceX公司又一同发射了Globalstar
FM15和USA-328~331卫星。上述卫星目的尚未透露,但据多数媒体猜测均为军用卫星,很可能用于执行通信、地球观测或信号情报的技术演示验证。

据推测在SpaceX公司官网展示的“星盾”图片(如下图所示),很可能是USA-328~331的其中一颗。

图片

“星盾”星座特点

根据SpaceX公司的介绍,“星盾”星座具有如下特点:

①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SpaceX公司的“星链”星座已经提供了优秀的的端到端用户数据加密能力。而“星盾”使用额外的高度可靠的加密算法来托管机密有效载荷并安全地处理重要数据。

②模块化设计。“星盾”卫星旨在满足不同的任务要求,能够集成各种有效载荷,为用户提供多种功能选择。

③互操作性。“星链”卫星的星间激光通信终端是当今轨道上最大规模运行的通信激光器,可以集成到合作伙伴卫星上,以便纳入“星盾”网络。

④快速开发和部署。凭借SpaceX公司的快速迭代能力,以及该公司在开发端到端系统(从运载火箭到用户终端)方面的全栈开发能力,SpaceX公司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大规模星座部署。

⑤弹性和扩展能力。一方面“星盾”星座的近地轨道架构提供了固有的弹性,另一方面SpaceX公司的快速发射能力能够快速补充卫星。

一位行业分析师称,“星盾”项目的推出标志着SpaceX公司最终明白,将所有产品商业化并要求国家安全空间客户购买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他们将提供以国家安全为重点但基于“星链”技术和生产线的替代产品。

作为SpaceX公司新的业务领域,“星盾”有助于将政府工作和商业活动区分开来。毕竟在俄乌冲突中,SpaceX公司投入了大额资金,在乌克兰部署了2万多个“星链”终端,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财务支持。马斯克曾在2022年10月表示,截至2022年底SpaceX公司将花费超过1亿美元用于支持乌克兰军方。通过“星盾”项目,SpaceX公司可以明确为政府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在何种条款之下提供军事服务,从而使全球宽带服务提供商和军事情报提供商之间的界限变得清晰。

另一方面,由于SpaceX公司在俄乌冲突中对乌方的援助,使得该公司的“星链”卫星成为俄罗斯的军事打击目标。2022年10月27日,俄罗斯外交部在一次联合国大会会议上警告:“准民用基础设施可能成为报复的合法目标”。因此,通过推出“星盾”项目,由美国政府部门直接出资建造专用的低轨军用卫星星座,能够使SpaceX公司免于承受经济损失。

    星链的军事化发展态势分析

尽管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实施“星链”项目的初衷,主要是基于民用领域的商业目的,但是,伴随着“星链”所架构的卫星星座系统初具规模,其在军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军方的关注和重视。“星链”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坚定了美国军方加速推进其军事化发展进程的决心,“星链”的军事应用日益进入美军诸军兵种的军备发展议程,其潜在的军事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托“星链”构建多维一体的战场信息网络

“星链”具有通信速度快、带宽大、延迟短、效费比高等优势,不受高山、海洋、极地等复杂地形环境、恶劣气候环境以及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任何环境提供不受限制的卫星网络服务,由此引发美国国防部的高度关注,并依托其构建新的军用通信生态系统,建设符合多军兵种联合作战需求的新一代先进战斗管理系统(ABMS)和联合全域指挥和控制系统(JADC2),旨在保证美国军队和盟国能够在海上、陆地、空中、太空和网络空间等领域实现实时协调军事行动(参见图1)。与此同时,美军各军兵种也与SpaceX展开合作,构建兵种作战网络。陆军方面,20205月,陆军和SpaceX签署“合作研发协议”(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greement简称CRADA),以满足陆军在指挥、控制和战术通信领域日益增长的互联网络连接需求。美国陆军通过位于马里兰州阿伯丁试验场的作战能力发展司令部DEVCOM)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情报、监视和侦察中心(C5ISR),试验使用“星链”宽带支撑军事网络数据传输。空军方面,20208月,SpaceX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合作,参与其“全球闪电”计划初步测试,将“星链”集成到空军新兴的下一代传感器——“射击网络”之中。此外,SpaceX还与美国空军的主要承包商之一鲍尔航空航天公司(Ball Aerospace)展开深度合作,为美国空军AC-130武装直升机、F-35F-22战斗机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太空军方面,20202月,新成立的美国太空部队签署了企业卫星通信倡议,强化太空军与SpaceX等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将“星链”作为太空装备通信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回应,SpaceX推出了专门服务于军用卫星的“卫星间激光通信”链路服务,将隶属于太空军的军用卫星作为“合作伙伴卫星”,并入“星链”的星座通信网络,共享“星链”的通信网络服务资源。

图片

(二)强化“星链”覆盖全杀伤链的集成性功能

传统太空装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地面的信息支援,具体包括通信、遥感、导航、定位以及战略导弹预警等功能。“星链”作为美军全力打造的新一代太空武器系统,已经突破了传统太空装备侧重于信息服务的功能定位,日益发展成为攻防一体、多功能集成的综合化太空作战平台。在导航定位方面,SpaceX与美国空军合作,承担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GPS III的发射任务。在探测预警方面,SpaceX获得了1.49亿美元合同,用于利用其“星链”星座为美国国防部建造4颗定制卫星,这些卫星将使用宽视场“架空持续红外”传感器发现对手发射的战略导弹。此外,“星链”参与了美国航天发展署投资超过5亿美元的军用卫星星座计划,开发和发射的8OPIR卫星将成为“跟踪层”卫星星座的一部分。SpaceXL3哈里斯技术公司(L3Harris、洛克希德·马丁和约克航天系统公司三家军工企业合作,在28个月完成一个由50颗尖端军用侦卫星构成的大型导弹预警卫星星座,从而进一步提高美国天基预警能力。在防御方面,美军试图利用“星链”数量庞大的近地轨道卫星群,改善美国太空资产的防御结构和整体防御能力。美认为,大型精巧军事卫星因其脆弱性而成为敌人的理想针对目标。相比之下,大型星座使敌人的攻击更加困难。即使部分卫星损毁,星座仍将继续工作。大型卫星星座可以通过拒止提供威慑。为此,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SpaceX展开深度合作并实施了21点计划,利用小型低成本卫星的迭代设计,将“星链”塑造为一个具有高度弹性和冗余性的大型军用卫星星座,使美军的外空防御能力更加强大和更具适应性。在进攻能力方面,美军防务专家认为,小型卫星能够接近敌人的航天器来攻击它,还可用作反卫星武器,损坏或摧毁敌方卫星。为对接军方拓展“星链”进攻性属性的需求,SpaceX2022年推出了“星链”的军用升级版本“星盾”(Starshield,并将其功能定义为“托管有效载荷”,即为政府和军方客户提供一个灵活的空间功能性平台,可以搭载具有进攻性武器的功能性载荷。此外,SpaceX美军航天装配厂获得卫星设计合同,通过设计搭载广角红外导弹跟踪传感器的定制军事卫星,使“星链”具有跟踪和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

(三)积极推动“星链”的实战化作战应用

美军不仅强调“星链”多维一体的网络连通能力和攻防兼备的作战能力,而且还通过构建“演习演训—实战应用—未来作战构想”三位一体的作战训练体系,加速将“星链”的作战潜能转化为实际作战能力和制胜未来的战略优势。在演习演训方面,近年来,美军积极探索通过多军兵种联合军演的方式,将“星链”融入战斗力生成方程,转化为美军作战效能的新质增长点。2019 年 12 月,“星链”参与了美军先进战斗管理系统(ABMS)新通信生态系统测试演习,旨在实现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允许美国军队和盟国实时协调所有领域的军事行动。20204月,SpaceX参与美军海军陆战队举行的大规模实弹演习,“星链”系统与美军地面部队、空中力量、潜艇、水面舰艇以及各种太空资产配合演练,旨在提升美军拦截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能力。实战应用方面,“星链”在乌克兰危机中为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提供信息支援保障。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SpaceX和美国国际开发署联合向乌克兰交付了约5 000Starlink终端,为乌克兰提供“无限、不受限制的数据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乌军的信息作战优势。“星链”不仅为乌克兰GIS火炮部队提供卫星通信服务,使其能够穿越俄军防线进行通信和传输高宽带数据,还为乌克兰精英无人机部队Aerorozvidka攻击俄军提供目标定位和通信服务。在将“星链”融入未来作战构想方面,2019 年,美军提出了“马赛克战争”Mosaic Warfare)的概念,强调美军“如拼接马赛克一般”以新的和令人惊讶的方式无缝地使用海、陆、空、天、电磁和网络作战力量来实现战争制胜。“星链”以其强有力的网络通信和信息支援能力,被美军认为是连接不同作战单元和驱动“马赛克战争”的通信引擎。此外,美军还探讨了将“星链”应用于未来太空信息战的潜在可能。

 二    星链对首攻稳定性的影响

首攻稳定性又称先发制人稳定性,是战略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其理论源头可追溯到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冲突的战略》中所提出的“对突袭的相互恐惧”,即“对对方可能会——因为错误地相信我们将很快突袭而——马上就进行突袭的担心,给了我们率先发动袭击的动机。与此类似,对方有这种动机也合乎情理”。 1961年,丹尼尔·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提出“临界风险”的概念,用于对存在先发打击的风险进行定量度量,即先发打击的机会成本与后发制人的机会成本之间的比率。在此基础上,格伦·肯特(Glenn A. Kent)和戴维·塞勒(David E. Thaler1989年首次提出“首攻稳定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任何超级大国均不认为对方受到激励而在危机中首先发动核打击。他们认为,与危机稳定相比,首攻稳定一词涉及的范围更窄,它不涉及该决定的政治军事背景,而仅是由双方总体上的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力量的结构所决定的。

克里斯托弗·希巴(Christopher F. Chyba)指出:“新技术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影响危机中的决策,推动这些决策走向或远离核战争,其中一个首要的因素,取决于这项技术是否在先发制人的能力上取得了如此显著的进步,以至于迫使对手更有可能首先发动攻击,或者在遭遇攻击警告时以较少的考虑发动反击。” 网络、太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不断冲击着冷战以来全球战略力量间的攻防平衡格局,并导致“首攻稳定”向着“首攻不稳定”转变。“星链”的军事化发展,从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两个维度强化了美国的作战能力和威慑优势,也导致美国与战略对手之间在攻防格局、对抗态势和力量对比等方面日益失衡,可能对首攻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参见图2)。

图片

(一)“星链”可能强化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突袭能力

首先,“星链”有助于美国削弱对手的战略生存能力,从而打破基于“相互确保生存”的首攻稳定性。冷战期间,建立在“相互确保生存”模式下的二次打击能力,成为遏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重要因素。由于担心对手二次打击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一次打击产生的收益,美苏两国实施先发打击的意愿受到遏制,美苏之间的首攻稳定性因此得以实现。“星链”以其强有力的太空信息支援能力,对冷战以来建立在二次打击能力之上的“相互确保生存”模式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以“星链”为代表的空间技术创新,可以为美国先发核打击能力提供信息支援优势。美国2019年度《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指出:“天基传感器具备一定的机动灵活性,不像地面传感器那样受地理因素限制,并能实现自始至终的跟踪,优势极其明显。” 在美国核战略专家看来,机动发射式陆基战略核导弹是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对抗美国先发制人核打击的重要威慑力量,机动式弹道导弹的机动性,使得其难以被成功瞄准和摧毁,从而成为上述国家核生存能力的重要体现。美军依托“星链”所构建的巨型近地卫星星座,具有以亚米级分辨率每小时覆盖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侦察监视能力,可以针对机动式弹道导弹形成全域、全时、全天候的立体监控体系,在削弱对手核生存能力的基础上,反向强化己方先发制人的打击意愿。

其次,“星链”提升了美国发起先发制人战略打击的效率。在美国的战略打击体系和杀伤链路中,“星链”提供的持续动态监控能力并非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高超声速武器深度耦合:“星链”监控系统对陆基机动式弹道导弹的整个相关道路网络实施动态监控,确保战场的单向透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分析、识别和锁定目标;高超声速武器确保对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的快速打击。得益于整体核打击链路的体系赋能,“星链”提供的信息支援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化发挥,使得美国的先发制人打击能够轻易规避潜在的“二次打击”风险,快速、精确、高效地打击对手战略目标,进而激励美国首先使用战略武器向潜在对手发起突然袭击,完全掌控战略力量运用的主动权,导致首攻稳定性降低。

综上,“星链”不仅强化了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进攻能力,也导致美国和对手之间围绕突然袭击的互动性预期过程,以及连续循环、不断强化的先发制人动机,进而造成首攻稳定性不断降低。

(二)“星链”增强了美国太空防御系统的弹性

防御性军备力量的发展同样对攻防格局和首攻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譬如,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导弹防御,会削弱对手洲际导弹的进攻能力,包括第一次打击能力和第二次打击能力,由此改变战略稳定性。由于导弹防御的存在,遭遇对手报复性打击的损失进一步降低,先发打击与后发打击之间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别,先发制人打击的净收益被放大。因此,如果一方拥有成功的导弹防御,其实施先发打击的意愿也必然会增大,进而会损害首攻稳定性。

“星链”的军事应用颠覆了美国外空安全领域“攻易防难”的传统安全范式。在进攻方面,“星链”进一步强化了美国谋求绝对战略优势的先发制人手段。在防御层面,依托近地轨道空间高密度卫星群的独特部署结构,“星链”能够大幅度地增强美国天基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弹性和防御能力,在确保自身战略打击力量不被摧毁的同时,削弱战略对手的打击能力与威慑力量,实现由“攻易防难”向“攻防兼备”的范式转换。

“星链”对美国外空安全范式的颠覆性影响,植根于其独具特色的弹性防御结构。长期以来,太空资产因其防御性、隐蔽性和机动性等方面的缺陷,在国家间战略力量的对抗中呈现出“攻易防难”的固有脆弱性,因而也成为敌对国家实施战略威慑的重要目标。2015年,俄罗斯展示了攻击美国近地轨道(LEO)和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的能力。2016年,俄罗斯又展示了其与美国卫星进行交会和近距离行动的能力,并明确表示有能力和有意愿在冲突开始时考虑对美国太空资产进行重大打击。伴随对军用卫星网络依赖度的持续增长,美国一直在探索采取多种应对策略,以减轻俄罗斯等国反卫星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影响。“星链”因其富有弹性和高度冗余度的巨型星座式部署结构,为太空资产防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印度防务专家曾指出:“像‘星链’这样的卫星星座,除了增强作战能力外,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庞大的规模,有可能使常规反卫星武器彻底过时。” 由于拥有卫星数量规模的优势,对“星链”施行反卫攻击乃至整体瘫痪的成本与难度巨大,即便在部分卫星损失的情况下,“星链”仍能够正常发挥空间感知、预警和拦截等功能,能够使美国军事卫星网络避免在受到直接攻击时面临灾难性失效的风险。一旦攻击“星链”的预期成本高于预期收益,对手的打击意愿和威慑的可信度就会降低。

“星链”对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强化作用,还体现为天基拦截能力的提升。天基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尝试利用天基武器提升弹道导弹拦截能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其核心是开发一套天基导弹防御系统,自动识别和摧毁大量来袭的弹道导弹,保护美国免受对手的大规模核攻击。老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又提出全球保护系统,试图构建以“斑斓卵石”为核心的天基动能拦截系统。然而,受制于财政压力和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上述项目均以失败告终。“星链”凭借其成本低廉、数量庞大的近地球轨道小卫星群,以及通信带宽大、延迟时间短、实时数据传输、视觉载荷和自主变轨等一系列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对洲际弹道导弹实施动能碰撞式拦截的可行性。在专业防务研究机构利用计算机算法模拟的拦截演习中,“星链”对于350枚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进行在轨拦截模拟试验,全部获得成功。基于“星链”等大型星座对于敌方弹道导弹突防的抵消能力,美国2019年《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指出:“天基拦截器可以提供显著的导弹防御优势,特别是在推进阶段防御方面。国防部将确定最有前途的技术,并估计时间、成本和人员需求,以构建一个可行的天基防御层,实现推进阶段防御的早期作战能力。”

虽然可靠的主动防御一般可以被视为消除不稳定性的积极力量,从而增进战略稳定,并在与核大国的有限冲突中提供防止威慑失败的可靠保险,但是一旦类似“星链”这样的技术手段能够使俄罗斯等国有保证和可信的二次打击和反制手段失去效力,削弱对手的战略威慑能力,那么美国可靠的主动防御就会进一步强化其先发制人的打击意愿,赋予技术优势的一方实施首先攻击的行动自由,并加剧处于技术劣势一方的恐慌情绪,最终导致首攻稳定性的持续下降。

 三    星链对危机稳定性的影响

作为战略稳定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时的危机稳定是指即使在危机状态下双方也不会产生相互升级为核冲突的意愿,具体是讨论国家在危机环境中如何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既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又避免危机升级、爆发战争与武装冲突的理论。

在核危机环境下,危机稳定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互确保摧毁”“相互确保生存”的结构性特征,这也导致对于危机稳定性的探讨能够向具有类似结构性特征的网络和太空等空间拓展。当前,外层空间的军事化发展也存在类似冷战时期核武器发展的“相互脆弱性”。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强国大力推行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发展,使其军事力量对太空资产高度依赖,然而,太空资产在作战防护方面所具有的脆弱性和依赖性,成为制约美国太空威慑力量发展的一对结构性矛盾。近年来,美国在太空威慑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过程中,高度关注如何慑止战略对手对空间系统和辅助基础设施的攻击,提出了包括“实施成本效益高的空间系统保护措施、跨域解决方案、在不同轨道的多种平台上托管有效载荷、利用分布式国际和商业伙伴能力以及开发快速响应空间能力”等应对方案,但上述方案在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合理性方面都存在瓶颈性问题,难以规避外层空间固有的脆弱性。外层空间攻易防难的结构性特征,在较长时间内使得外空军事竞争具备了类似核竞赛的危机稳定,外空资产对攻击的脆弱性导致外空危机难以升级为大规模的外空战争。

美国将“星链”应用于军事领域,不但进一步强化了本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显著优势,降低了首攻稳定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外空攻防结构,破坏了外空空间实现危机稳定的结构性特征。“星链”在应对太空攻击时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冗余性,推动太空攻防格局和威慑力量的重塑,美国太空领域的危机稳定理论也将进行重构,导致太空危机状态下威慑信号的传递、威慑红线的设置、威慑方式的选择将会随之改变,这势必对外层空间的危机稳定性产生联动影响,无形中打破了当前外空与核领域各国军事力量之间形成的“微妙的平衡”,促使“危机稳定”朝着“危机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变化,进而滑向太空战争的边缘。

(一)“星链”加剧了外层空间爆发“意外战争”的风险

“意外战争”是危机不稳定的重要体现。谢林多次提及意外战争及其引发的危机不稳定。“意外战争是产生于疏忽、恐慌、误解或错误警报而不是冷静的事先谋划的战争。”“由于人为和机械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意外战争的可能性会因为某种危机而增大。”“全面战争可能通过某种事故、错误的警报或机械性故障,通过某个人的惊恐、疯狂或恶作剧,通过误解敌人的意图等被非故意地引发。”根据危机稳定性理论,行之有效的危机管控应当对危机的诱发、升级甚至恶化作出准确预判并主动进行干预。然而,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难题。“星链”卫星系统本身的巨复杂性,加之其与军事系统交互的复杂性,加剧了导致“意外战争”爆发的不确定因素。

就内部而言,“星链”本身是数量庞大、覆盖广泛、技术密集的巨复杂系统,由低轨卫星星座、地面站系统、用户终端、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依据“正常事故”理论,由于高技术装备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当故障意外发生时,可能从一个子系统迅速扩散到另一个子系统,极微小的问题也可能迅速扩散导致系统的崩溃。同时,考虑到竞争性作战环境的影响,战略力量指控系统倾向于追求更快的操作速度和先发制人的时间优势,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意外事故发生和风险升级的可能。因此,“星链”内部出现事故灾难引发危机事件的脆弱性是无法规避的。

就外部而言,“星链”系统的复杂性与军事系统的复杂性相互叠加,进一步增加了危机事件爆发的概率。战争领域存在诱发危机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谢林指出:“暴力,尤其是战争,是一种混乱的和不确定的行为,存在着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它依赖于由难免犯错的人组成的不完美政府作出的决定,依赖于难免有错的通信和警报系统,以及未受检验的人员和设备。”美国推动“星链”的军事化应用进程,导致其内部的不确定因素与外部军事系统的不确定因素交互作用,加剧危机意外爆发的风险。譬如,作为“星链”军事应用的重要方向,天基预警系统日益成为预防弹道导弹突袭的重要手段,与之相对应,攻击对手的天基预警卫星也成为达成战略突袭目标的关键步骤,被普遍视为发动战争的信号。具体而言,攻击方式存在激光摧毁、激光遮挡、电磁干扰、动能杀伤以及摧毁核杀伤链的天基部件等,不同的方式也代表并传递了不同程度的升级信号。然而,考虑到当前“星链”星座涵盖卫星的庞大规模,以及日益拥挤的外层空间环境,有学者指出:“在卫星发生故障时,极难将故障准确归因于自然或意外原因(例如空间气象灾害、空间碎片的影响)、无意干扰还是蓄意侵略。”针对潜在对手的战略猜疑,将导致意外事件被误判为蓄意攻击行为,或者将低烈度的攻击行为解读为高烈度的攻击行为,都会导致危机的意外升级。

此外,“星链”与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的结合,还可能产生“自动化偏见”,从而进一步加剧“意外战争”发生的风险。所谓“自动化偏见”,即在危机决策过程中,面对海量数据信息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场环境,作战指挥员倾向于过度信任人工智能系统,并遵守它所作出的运算结果。在“人工智能 +‘星链’”的情报收集与预警模式下,一方面,人类缺乏对于海量情报信息的整体分析和全盘掌控能力,人类对于智能化数据分析系统的控制不是基于人类理性逻辑的主动干预,而是受人工智能系统牵引的、亦步亦趋的被动控制,甚至被其反向操纵或胁迫,无法真正将危机决策权和战略打击手段的使用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依靠机器学习的智能化视觉目标识别技术,不同于基于人力的视觉识别,而是通过构建神经网络算法模型来学习和提升其对图像和视频的识别能力,这是一个尚未成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领域,在识别“欺骗性图像”时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进而可能导致对潜在打击目标的错报或漏报。由此可见,这种“自动化偏见”会加剧外空军事危机中的敌对动机、判断失误和冒险行为。一旦经由“星链”采集的图像信息被错误识别为对手先发制人的信息,必然招致己方打击力量的快速反制,甚至造成意外核战争的爆发。

(二)针对“星链”的反制措施可能造成外空危机的快速升级

危机升级是冲突双方复杂战略互动的结果。一方为谋取军事优势而牺牲对方安全利益的单边主义行径,必然招致对方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进而推动风险局势和紧张态势的螺旋式上升。在危机由可控向失控转变的快速升级过程中,存在所谓的“失效临界点”,一旦军备发展突破这个临界点,就会导致威慑失败和对手的报复性攻击,甚至引发核战争。太空威慑与核威慑一样也存在“失效临界点”,如果突破这个临界点将会导致报复、后续攻击和战争的快速升级。 美国推进“星链”的军事应用,可以视为强化导弹防御能力的一块重要基石,原本是为了提升其太空威慑能力,迫使对手放弃进攻意图。然而,如果“星链”对于其他国家的报复打击能力的抵消作用突破“失效临界点”,会导致威慑失败,迫使对手发展针对“星链”的反制措施,提升反卫星武器的软、硬杀伤能力,这又反向引发美国的恐慌和反报复措施,推动外空军备竞赛与核军备竞赛的加速升级,造成战略稳定性的持续下降。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一项技术如果可以被用于禁止、干扰或瘫痪预警卫星,或者截获、欺骗来自此类传感器的通信信号,影响作战指挥和控制,从而削弱政治领导人实施战略攻击的能力。那么,这些影响可能导致过早地使用核武器或错误升级。” 

“星链”引发危机快速升级的风险,还体现为“凯斯勒效应”下空间卫星碎片的急剧增多。美国宇航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Donald Kessler)指出,当外层空间特别是近地空间飞行器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由军事行动或意外事故造成飞行器损毁所产生的碎片,将会引发未来碰撞的“多米诺骨牌”式连锁效应,产生持续增多的碎片和撞击,导致覆盖整个外层空间的碎片带和永久化污染。2009年,美国和俄罗斯之间通信卫星的碰撞,产生了两千多块空间碎片。如果有更多的卫星,碰撞频率会进一步增加。“星链”是迄今为止最为庞大、最具代表性的巨型星座。一方面,卫星发射活动的增多,将增加近地轨道空间碎片环境的密度,破坏外层空间环境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推进“星链”的军事应用,强化了先发打击优势和空间防御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可能迫使对手从维持战略力量平衡的考量出发升级反卫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加产生空间碎片的可能。一旦对“星链”的攻击导致“凯斯勒效应”发生,势必造成卫星星座大面积损毁、空间通信和预警系统瘫痪等灾难性后果。

对“星链”实施反卫星攻击引发的“凯斯勒效应”,对危机的可控性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在冷战时期发生的核危机中,人类的决策是控制危机升级为核战争的最后一道“保险”,如果危机的升级存在失控的风险,美苏双方的政治领导人有足够的能力、充裕的时间和多元的方式来终止危机进程,避免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然而,一旦针对“星链”的反卫星攻击导致“凯斯勒效应”,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将会导致危机终止的机制失去效力。由于各国缺乏必要的手段来阻断碎片连锁撞击进程,航天器碎片将不可避免地在整个近地轨道空间快速扩散,并在引发灾难性后果前难以终止。

(三)“星链”对危机稳定性的挑战由战略领域向常规领域扩散

首先,在“稳定—不稳定”悖论作用下,“星链”带来的技术优势可能成为爆发常规战争的助推器。由于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层级的安全威胁,战略层面恐怖平衡的稳定性越大,在较低的暴力层面(即非战略层面或常规层面)的稳定性就越低。根据这一悖论,在战略层面危机尚未触发的情况下,“星链”也可以被应用于提升美国的常规战争优势,加大低强度冲突爆发的可能性。“星链”等星座项目具有天然垄断的属性,将进一步加大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军事力量差距。传统的天基信息支援手段仅限于战略、战役层面,“星链”因不受地理因素限制的优势,使得美军有望将天基通信终端延展到班、排等战术层级,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战场信息优势。考虑到只有极少数国家有能力建设类似“星链”的巨型星座项目,其他国家只能在巨大信息劣势下作战。在2022年乌克兰危机中,“星链”手持机所提供的信息优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局面下,爆发局部战争和地缘政治危机的风险也将进一步放大。

其次,“星链”可能招致对手的非对称制衡。近年来,面对美国极力打造的“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人工智能)技术”新“三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威慑体系,相关国家不得不采取多域化、非对称的制衡措施。俄罗斯等国试图降低对传统核威慑力量的路径依赖,提升在太空、网络、高超声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威慑能力,积极构建针对美国的非对称的全域制衡机制,实现核威慑、太空威慑、网络威慑以及常规威慑手段之间的灵活组合和优势互补。鉴于“星链”为美国战略打击力量提供了广泛的情报侦察、监视预警和动能打击等能力支持,对手在单一的核能力对抗中难以维持战略均势,通过复合战略手段实现战略稳定就成为合理的选择,由此也将围绕“星链”的安全博弈从太空与核领域拓展到网络空间、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而引发一系列跨域安全危机。

网络空间被认为是实施非对称制衡的重要领域。网络空间天然具有攻易防难的属性。相较于核打击能力的差距难以在短期内追上,网络军备能力的发展所需资源少,容易在短期内实现赶超,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实施非对称制衡的可行性。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巨型星座系统,“星链”高度依赖互联网络实现星座、传感器、地面站和用户终端之间的紧密耦合,也使得对手将网络攻击视为重要的反制衡手段。有的学者指出:“因为使用物理手段攻击数量庞大的卫星并不经济,随着目标数的增加,所准备的投资也成比例地增加。但网络攻击就不一样,针对一个目标和大量同类目标所需要的投资近乎一样,而且网络攻击还能减少太空碎片造成的附带杀伤和自我误伤。”伴随“星链”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美军对于商业部门所提供的空间资源的依赖度与日俱增,遭受网络攻击时的脆弱性也日益凸显。

再次,由于潜在战略对手对于外空资产的依赖度远低于美国,所以实施同域威慑的效率很低,美国可以采取“跨域攻击”“跨域威慑”等方式,以应对潜在对手对于“星链”等太空军事资产的制衡措施。美国国防部高官曾声称:“美国对反空间攻击的回应,可能包括空间领域以外的必要和成比例的回应。”美国可以通过威胁攻击对手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链路,打击对手在陆地和网络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来实现跨域的“惩罚性威慑”。美国还可以通过抢占国际准则制定权、话语权或建立利益联盟等方式进行威慑。美国从谋取外空霸权和单边主义的外空安全观出发,试图通过主导空间政策制定权、频轨资源的分配权以及空间交通管理机制等,实现自身外空安全利益的最大化,但也不可避免地侵害了俄罗斯等其他航天国家的安全利益,进而引发各国围绕太空政策议定权和太空资源分配权的争议和冲突。

尽管美国明确表示它将在太空资产遭遇攻击时实施报复,并将跨域攻击作为报复的重要选项,但是,美国没有明确说明跨域攻击的类型和报复的严重程度,没有明确说明选取哪种跨域手段或多种手段的组合,也没有正式为针对“星链”的攻击画出强有力的“红线”。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其他国家在危机条件下误判和冲突升级的风险。

 四    星链对军备竞赛稳定性的影响

与危机稳定性的概念类似,军备竞赛稳定性同样是源自冷战期间美苏核军备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基于相互核恐惧、核对抗、核威慑以及相互脆弱性安排而实现的,用于探讨如何规避畸形的、超饱和的、持续升级的核军备竞赛。

长期以来,外空领域的军备竞赛稳定性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进行探讨,这是由于美国太空军备力量的发展经历了由从属、服务于核威慑力量向逐渐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由“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人工智能)技术”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下,太空军备力量与核力量之间由从属关系转变为并列关系,太空军备竞赛的稳定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应对美国“星链”军事化带来的安全挑战,其他航天国家必然采取针对性的军备发展策略,导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和太空“安全困境”,进而冲击外层空间的战略稳定。区别于核武器等战略武器的军备控制,“星链”的开发由私营部门完成,并且广泛渗透于美军的攻防作战体系之中,具有军民一体和攻防一体的特殊属性,这些技术属性强化了“星链”技术系统的不透明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传统的军备控制与核查机制难以适应,建立信心的军备控制措施难以施行。“星链”对于军备竞赛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参见图3):

图片

(一)“星链”的攻防一体属性加剧了军备发展的“安全困境”

经典军备控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调整各国的军备力量格局,以增加发动战争的机会成本,进而削弱各国发动战争的意愿。就技术特征而言,某些武器具有鲜明的进攻属性,某些武器则具有鲜明的防御属性。因此,军备控制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依据武器所具有的攻防属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军备控制和调整军备格局。对于核武器的军备控制而言,武器的攻防属性大都是泾渭分明的。譬如,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明显的进攻属性,导弹防御系统则具有明显的防御属性。基于此,各国可以通过削减或限制发展进攻性武器的方式,来达成调整军备格局和实现战略稳定的目的。1979年签订的《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成为美苏核裁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不同于核武器,“星链”兼具进攻和防御的两重属性。在进攻方面,“星链”为美军远程精确打击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通过构建全天候、全覆盖、抗干扰、低延迟的情报信息监控与传输系统,形成对美军单向透明的战场态势,能够精准监测、识别机动式弹道导弹的机动轨迹,削弱对手战略打击力量的生存能力,强化美军“发现即摧毁”的远程快速打击能力和先发制人的战略打击能力。此外,“星链”还可能充当反卫星作战的进攻性武器。在防御方面,“星链”可以帮助美军进一步提升战略导弹预警和动能拦截能力。“星链”卫星通过发射全向波束实现对洲际弹道导弹的遥感、遥测和跟踪,能够为计算、预测导弹运行轨迹和导弹拦截提供信息支持,同时,由于“星链”卫星具有自主变轨和智能规避能力,其庞大的在轨卫星数量也可能进行直接碰撞攻击,对洲际弹道导弹实施动能拦截。

对于维持军备竞赛稳定性而言,“星链”兼具进攻和防御两重属性,使得其军事应用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和诸多潜在可能,容易导致军备发展的“安全困境”,进而降低军备竞赛的稳定性。当前美国推动“星链”军事化发展的军备行为,初始意图即便是为了加强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维护太空资产安全和实现外层空间战略稳定,但由于“星链”军事应用功能的多样性,也使得潜在对手对其军事应用前景的评估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此引发焦虑和恐惧情绪,进而加剧“安全困境”。

(二)“星链”的军民两用性易引发技术扩散和军备竞赛风险

“星链”对于军备竞赛稳定性的另一个挑战源自“星链”的军民两用性。在军备竞赛中,参与竞争以获得优势的动机与退出竞争会给对手带来优势的恐惧是相伴相生的。美国推动“星链”军事化以寻求战略优势的动机,与其他航天国家对落后的恐惧相互交织,将会加速全球范围内民营卫星星座项目的军事化发展,共同助长相关领域军备竞赛的螺旋式上升。长期以来,中国等大多数国家坚持“太空非军事化”的立场,坚决反对太空武器化和太空军备竞赛。2022年,中国宣布所属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打造全人类的“太空家园”,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美国为谋求太空绝对军事优势,将推动“星链”军事化发展作为其实施太空威慑、塑造太空安全环境的重要举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公然将“星链”应用于军事行动中,引发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俄罗斯官员指出:“在航天领域我们永远不应该信任西方。‘星链’以前被宣布为纯粹的民用,然而,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期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带着他的‘星链’出现了。”“星链”的军事化,可能再次开启外空军备竞赛的“行动—反应”循环,迫使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国家基于恐惧落后心理而竞相跟随,加剧外层空间的不稳定态势。

“星链”的军民两用属性,还会削弱技术扩散的成本壁垒,导致技术的快速转移与扩散,从而进一步加剧军备竞赛的不稳定性。在军备控制领域,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复杂的技术工艺一直是制约军事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较之携带众多复杂传感器或有效载荷的大型军用卫星,小型卫星通常侧重于某种特定的有效载荷技术或应用,其尺寸和复杂性的减小极大地降低了研发成本。例如,一颗重量为2 500千克Maxar WorldView-4号卫星的建造和发射费用为8.5 亿美元,而一颗“星链”卫星研发和发射总成本约为100万美元。“星链”系统的成本会随着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呈指数级下降。这种成本的降低是如此之快,商业激励如此之大,以至于技术在主要大国之间的持续扩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导致真正的军备控制难以实现。伴随以“星链”为代表的商业利用空间技术活动的迅速增加,低成本的小卫星星座技术已经掌握在商业部门手中,这既能够创造新兴市场和促进经济繁荣,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环境的复杂性,对保护关键技术安全和维护战略优势构成了挑战。对于维护军备竞赛稳定性而言,技术成本和技术门槛的降低,虽然可能减少潜在的“先行者”垄断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面积扩散和转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包括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加拿大卫通公司以及英印合资的一网公司(OneWeb)等企业都已进入小卫星星座的研制与开发领域。由于军备控制稳定性与参与军备控制的主体数量之间呈反比关系,大量民间公司的加入,会进一步增加推进军备控制进程的不确定性。

(三)“星链”技术系统的不透明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军备控制的建立信心措施难以施行

军备领域的建立信心措施是缓解国家之间安全困境、避免军备竞赛风险和实现战略稳定的重要方式。建立信心措施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增进信息共享和提高透明度的安排,为对方了解自己的军备状况提供方便,这样就可以减少猜疑以及防止由此产生的军事对抗升级;另一类是强化军备发展的可预测性,通过将双方对于军备控制问题上的共识转化为软性规约或硬性的军控条约,提升发展军备行为和意图层面的可预测性,避免战略突袭的发生。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通过交换信息、建立热线、试验通报、观摩重大军事活动和签署军控协定等方式,提升核军备行动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管控核军备竞赛的潜在风险。对于当前针对“星链”军事化发展而引发的军备控制议题而言,建立信心措施面临不透明性和不可预测性两个方面的挑战。

从军备发展的透明度来分析,“星链”技术系统与核武器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一方面,缺乏可信的验证技术和研制方式来核查“星链”的军事化进程。冷战时期核军控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的信息交流和详细的核查程序,是由于核武器的研制与开发需要难以隐藏的大型离心机设备、提纯工厂、反应堆、武器级的浓缩铀以及必不可少的测试试验,这些都能够通过可信的途径来检测核查。对于“星链”的军事应用而言,由于其军民一体化的技术属性,增加了军备核查的难度。比如,“星链”卫星可以携带数据传输、网络通信、照片拍摄、红外成像、雷达以及其他军民通用的功能载荷,这意味着难以核查哪些卫星载荷纯粹用于商业目的,哪些卫星载荷具有军事能力。此外,不同于核武器,“星链”的军事赋能主要不是通过硬件而是软件来实现。譬如,“星链”卫星具有自主碰撞规避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对航天器和其他空间碎片的自主规避,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接近的概率,使得“星链”卫星能够在无碰撞风险的太空环境中安全运行。然而,通过更改软件程序和算法设置,自主碰撞规避系统也可以转变为针对航天器的自主攻击系统,为反卫星和反弹道导弹等军事功能服务。由于通过硬件层面的信息分享或核查难以掌握“星链”军事应用的实际状况,传统形式上增进军备透明度的方式在这一领域难以奏效,导致双边或多边的军备互信机制难以建立,军备竞赛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从军备发展的可预测性来分析,当前外空军备发展的不均衡态势,降低了达成外空军控协定的可能性和军备发展的可预测性。通过签署条约来约束各方的军备发展行为,必须建立在双方军备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的基础之上。在军备发展过程中,技术领先国通常不会首先寻求军备控制,在缺乏竞争时,它们首先寻求一家独霸的卓越性,在面临竞争时,转而寻求相对优势。只有当力量均势出现时,它们才会寻求依靠稳定的相互威慑和签署军控协议。当前,外空军备力量的发展处于美国一家独大的状态,美国渴望随意运用其外空霸权,维护“不受限制进入太空和自由运作太空资产的权利”,不愿意放弃其在近地轨道大型星座军事化发展领域的引领地位,因此对外空军控协定持抵制态度,不仅一再阻挠中俄等国提出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不首先在太空放置武器”倡议》《太空透明与信任建立机制》等军控规约,而且试图通过提出“负责任外空行为”等不具有约束力的政治规范,来泛化和回避签署外空军控协定问题。对此,中国裁军大使李松在第77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简称“联大一委”)关于外空问题的专题发言中指出:“如果对超级大国称霸外空的战略、政策和举措视而不见,一味搞什么‘负责任外空行为准则’,外空安全将呈现一个‘美国主导,其他国家守规矩’的局面,这显然不符合国际社会最广大成员的共同利益,无助于维护外空共同安全。”在当前外层空间国际规约模糊、全球治理范式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国际社会约束外空军事化的公共产品极度稀缺,且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星链”未来军事化发展进程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也随之增加。

总结

美国从自身安全利益出发,尝试通过推进“星链”的军事化发展消除太空资产固有的脆弱性,增强外空威慑能力,以迫使战略对手放弃攻击意图,其初始意图可能是出于维护、提升战略稳定的考虑,但是伴随美国通过将“星链”技术整合到军用太空资产中以获取对其对手的战略优势,其他国家日益强烈地感受到“星链”对于核、太空和网络等领域的安全威胁,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技术跟随或反制策略,加剧了外空军备竞赛向更深层次推进,从而在实际上削弱了既有的战略稳定格局。“凯斯勒效应”的客观存在,表明规避“星链”技术竞争带来的战略稳定风险、维护外空命运共同体符合各方现实利益。围绕“星链”军事化发展的外空安全治理,一方面,涉及多利益攸关方、跨越众多学科,涵盖了主权国家、智库、工业界、民间组织、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等治理主体,必须在权威性安全机构的统筹协调下稳步推进;另一方面,“星链”军事化又与核安全、网络安全以及人工智能安全密切关联,呈现一体联动的安全态势。同时,鉴于“星链”军事化发展方向和态势的不可预知性,必须坚持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安全治理。

首先,要在联合国框架下密切交流合作,维护外层空间的战略稳定性。要突破由少数霸权国家主导外层空间安全议程的单边主义治理框架,使外空军事化的安全治理超越国家大小、军力强弱、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高低的限制,以多利益攸关方的包容性方式,继续就外空非军事化和负责任的外空行为展开全球对话,围绕共同而紧迫的安全利益关切制定行为原则、规范和公约。同时,要摆脱只有主权国家才能作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主体的现实桎梏。

其次,建立多域联动的外空安全治理机制。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外空安全行为体必须以开阔的安全视域审视错综复杂、紧密勾连的安全风险挑战,应当深刻把握“星链”军事化发展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和核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高度重视军用空间技术加速和放大其他新兴和战略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的潜在能力。

再次,塑造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外空安全发展态势。提升研判和预测“星链”军事化发展的战略影响和战略风险的能力,密切关注“星链”在军事领域的开发、部署和使用的全过程风险,提前研判在缺乏足够研究、测试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推进“星链”军事化可能造成的“意外战争”风险。倡导国际社会就降低风险的做法和程序加强经验交流,提前预判“星链”可能导致的两用技术动向,揭示其加剧技术扩散和增加军备控制挑战的潜在风险,重点限制具备显著军事赋能潜力的民用小型卫星星座技术向恐怖组织的扩散,严密控制核心关键数据资源的对外转移,开发防范和识别空间技术扩散或滥用的监控手段,确保安全风险管理的鲁棒性,以应对“星链”军事化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实现对外空军备竞争的可持续管控,最大限度地塑造未来外空安全发展态势。


]]>
缅北战事中的无人机集群的使用分析: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几日缅北战事成了热点,起因是果敢同盟军清剿电诈行动,以不到7000人的总兵力几天内连续攻克了90多个据点,并且已经形成了对重要城镇老街形成了包围。

缅北的山地虽然一般海拔不超过3000米,但因其丛林密布、多断裂型地形且山间河溪密布不仅限制了作战部队的行进与展开、限制了观察视野及光学设备的观测效果。

在这种环境下,战斗部队很多时候需要携带装备徒步在湿热的山岭、丛林、河溪中前进,有时必须在密集的藤蔓、灌木间开道,不仅行进速度缓慢,体力消耗大,而且行进中部队无法展开,易被敌军反向合围。而在此种山地丛林中作战,由于双方交战距离一般都在轻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内,所以己方优势的炮火和通常都空中火力很难进行支援。

对于防御的敌军来说,则可在战前即进行先期筹备,预设防御支撑点和物资、弹药囤积点,对关键的道路桥梁实施预先破坏或预先埋设炸药,

山地对丛林对进攻方存在的限制对防御的一方也是同样存在的,而且由于总体力量对比上的劣势,防御的一方面临的困难会更多。由于地形的限制,防御方在关键位置部署的兵力同样不可能太多,且为躲避进攻方空中和炮火打击必须分散部署,易被各个击破。

而果敢同盟军实力比较弱,别说坦克装甲车,就连82迫击炮都没有太多,能够连续攻克这些据点,按照流传的消息是“捡到”了400-500架多种型号的无人机的支援,这些无人机中大部分都是属于小型多轴侦查型号。但近30%是这种可以投弹的大型多轴无人机。

图片

这种被称为植保无人机的国内估计有近百家工厂生产,有纯电动也有油电混合的载重20-60公斤的各种规格都有,经过改造也具备投弹能力,

以下为国内厂家的相似产品介绍,给大家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人机的集群作战:

根据参战飞机数量与战果,应该采用了无人机集群作战方式,具体是指一组具备部分自主能力的无人机系统通过有人/无人操作装置的辅助,在一名高级操作员监控下,完成作战任务的过程。集群内无人机自主飞向任务区域(如指定的坐标或目标等),同时避免与其他无人机发生碰撞。集群可以自动处理任务要求或请求,并使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手段来探测威胁、定位目标。

无人机集群作战的山地作战优势包括:

1. 高度密集型、协同性、灵活性、低成本,能够从垂直方向上完成搜索,识别,打击目标,有效的克服了山地丛林对通常武器的影响、能以较低的人员伤亡和成本获得较大的作战效能。

2. 在山地信号传输不畅,但可以通过无人机群形成空中通讯中继网络,快速传递战场信息,准确实现指挥人员的行动意图。

3. 能够在作战过程中进行全域攻击,通过数据共享、飞行控制、态势感知和智能决策,实现集群式侦察、对抗和攻击等各项作战任务。

4. 当个体无人机被干扰阻截时,其他无人机能继续执行任务,且相互不冲突,安全性高。

5. 摆脱了有人机的限制,但能够达到有人机的效果,无需安装复杂的保护人员的安全系统、防护设施来保护安全,无需同人一样进行系统的培训才能形成战斗力,节约经费。

图片


轻装步兵与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

轻装步兵与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战时,在山地条件协同作战,取长补短,其作战效果更是显著。

1. 协同作战定义

协同轻装步兵作战是指与无人机集群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进行作战行动。其核心在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不足,共同完成作战任务。轻装步兵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能够提高作战效率,降低人员伤亡,同时增强作战效果。

2. 山地无人机种类和应用

按用途可分为侦察型、攻击型、指挥型等,运输,通讯中继。侦察型无人机主要用于侦察敌情,收集情报;攻击型无人机则对目标进行打击;指挥型无人机则负责协调、指挥其他无人机。在协同作战中,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运输型可以及时为作战步兵补充弹药。

3. 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是实现轻装步兵与无人机协集群同作战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人机交互技术,飞行员可以实现对无人机的远程/近程操控,同时也可以从无人机获取实时情报信息,或者直接指挥无人机进行攻击。当前的人机交互技术主要包括语音控制、手势控制、头盔显示等多种形式。

4. 任务规划与协同

在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中,任务规划与协同至关重要。要根据作战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对有人机和无人机的职责和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轻装步兵和无人机能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5. 战场感知与决策

战场感知与决策是轻装步兵与无人机机群协同作战的重要环节。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侦察技术,无人机可以获取大量的战场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发现敌情,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作战效果。

6. 通信与信息共享

通信与信息共享是轻装步兵与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的桥梁。通过高效的通信和信息共享技术,可以确保轻装步兵和无人机集群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避免信息不畅导致的行动失误。同时,要采取措施保护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被干扰。

7. 风险评估与控制

轻装步兵与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中,风险评估与控制至关重要。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控制措施。例如,对于无人机的远程操控,要防止误操作导致的危险;对于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要防止信息泄露和被干扰等。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步兵与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将会更加成熟和高效。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更加智能的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系统、更加高效的人机交互技术、更加稳定和安全的通信和信息共享技术等。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无人机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


]]>
如何真正有效地提升无人机的续航飞行时间?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突破,广泛应用于农业、测绘、物流等领域。然而,无人机的电池续航能力一直是制约其长时间飞行的关键因素。  

如何提高无人机的飞行续航时间,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一直致力于无人机锂电软硬件研发的正方科技公司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接下来,正方科技小编采访了公司研发中心设计师,为我们将介绍几种能够提升无人机电池续航能力的方法。

首先,选择高性能电池是延长无人机飞行时间的重要途径之一。

图片

在市场上,各类无人机有许多种类的电池可供选择,例如锂聚合物电池(LiPo)、镍镉电池(NiCd)和镍氢电池(NiMH)等各种类型的电池。与传统电池相比,锂聚合物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轻的重量,因此成为无人机常用的电池类型。此外,选择电池时需留意电池的容量和充电速度,选购较高容量的电池和快充电器能够极大地提高无人机的飞行时间。

图片

作为多年从事于无人机智能电池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正方科技的植保无人机智能电池和行业无人机智能电池多个品类都选择了离聚合物,高倍率,充电快,密度大、安全续航时间更长是这些电池的特点。如公司开发的某款锂聚合物行业机电池,有效地提升了飞行时间。

其次,优化无人机自身的电路设计也能有效地提升电池续航能力。

电路设计中电流的控制和降低功耗是关键的一部分。

图片

通过合理设计电路,减少无人机在起飞、飞行和降落过程中的功耗损耗,可以延长无人机的电池使用时间。

图片

同时,采取有效的能量管理措施,避免电路的过度负荷,也能延长电池寿命,提高电池的利用率。

此外,采取智能充电和放电技术,也可提升无人机电池的续航能力。

图片

现代无人机多配备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能够及时、精确地检测电池的电量和电压,实现对电池的智能充放电控制。通过精确控制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避免电池过度充放电,可延长电池寿命,提高无人机的飞行时间。

图片

最后,选择适当的飞行参数也是提高无人机电池续航能力的关键。

在设计无人机飞行路线时,可根据任务需求合理规划起飞、航行和降落过程。最小化航行时间和距离,避免频繁的起降操作,减少无人机在空中的停留时间,都能有效地提高电池的利用率和无人机的飞行时间。

图片

综上所述,提升无人机电池续航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高性能电池、优化电路设计、采取智能充放电技术和选择适当的飞行参数,都是能够有效提高无人机飞行时间的关键步骤。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无人机电池续航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无人机应用体验。

图片


]]>
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首次使用“无人机+涂覆机器人”开展带电喷涂绝缘漆作业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11月17日,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首次采用“无人机+涂覆机器人”联合作业方式,对10千伏线路开展带电喷涂绝缘漆工作,为跨鱼塘的裸导线披上“绝缘防护外衣”,有效提升鱼塘线下垂钓风险防控能力,全面保障群众人身安全和电网安全。

大渡口区跳蹬镇苦竹林一带有不少鱼塘,吸引大量的垂钓爱好者前来钓鱼。但鱼塘周围大多架设有电力线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线下垂钓触电风险管控,除了对该片区鱼塘安装硬质围栏、警示标志、智能声光报警装置外,还创新应用全自动涂敷机器人,对跨鱼塘线路进行绝缘化改造,全力提升电网运行“安全系数”。

这次作业全程不用绝缘斗臂车、不用人力挂线,而是利用超大型无人机带着涂覆机器人上线,快速进入高空作业区。小巧灵活的涂覆机器人沿着带电的导线,以每分钟3米的作业速度,在架空裸导线表面包覆一层不少于2毫米厚的绝缘材料。当一段裸导线涂覆完毕后,无人机又会自动接应涂覆机器人下线。喷涂的绝缘材料在常温环境下快速固化,实现裸露架空线绝缘化改造。

通过“无人机+涂覆机器人”联合作业方式,可实现在不停电状态下完成配电网裸导线绝缘化改造,不仅大幅减少停电时间,保障供电可靠性,而且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业安全性。该技术适用于鱼塘区、树障区、建筑密集区、人员密集区的老旧线路改造,能有效防范高压线引发的人员触电伤亡和电网故障,营造良好供用电环境。


]]>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无人机监测精准辅助松材线虫病防控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应用无人机监测技术,辅助林业部门精准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守护美好家园。

c0fcb1181d8963fa65f94d164e081bb6.jpg

据介绍,松材线虫病是在松树内发现的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病虫害,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和毁灭性的森林病害,被称为松树的“瘟疫”,具有传播途径广、致死速度快、防治难、成本高等特点,如不加以防控,3至5年成片松树林将会被摧毁。

a4e6051c3007033757d00b8352af2380.jpg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松材线虫病的防治积极引入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对松树开展日常监测和专项调查,及时发现松树异常情况。

fe30a7697848f81cc6ee79037840a873.jpg

基于松材线虫病防治的迫切需求,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辅助林业部门精准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运用无人机平台搭载多光谱、可见光等遥感相机,获取松材高分辨影像数据,在影像图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识别、特征提取,结合人工目视判读、野外实地验证等手段,提取病死松树的空间坐标信息,林业人员可根据开发的外业核查采集系统,快速定位至病死松树的位置信息进行实地核查,确保早发现、早处置,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


]]>
5G互动体验区揭秘“视”无巨细无人机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图片

    技术人员在演示桥梁拉索检测机器人。

    记者高勇 摄

图片

    中国电信展示的视比特机器人用高清工业相机为汽车外观进行检测。

    记者高勇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李琴)“5G+工业互联网”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11月19日,当记者走进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5G精彩生活互动体验区”,对这句话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总部位于光谷的普宙科技展出了K01无人机自动机库、S400四旋翼无人机和搭载的PDL-1K红外双光云台相机。

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旗舰产品S400四旋翼无人机可同时搭载多种载荷以满足街道管理、智慧交通、水域治理、应急消防、环境监测、日常巡逻等不同场景的作业需求;PDL-1K红外双光云台相机则采用全新自研的红外探测器,其1K高分辨率是业内常规红外分辨率的4倍,真正做到“视”无巨细,“5G加持,在信号干扰比较强的城市环境中依然可以正常作业,在白天黑夜都能清晰观察”。

据了解,就在不久前举行的光谷马拉松赛事上,普宙科技在赛道沿线23个点位,部署了22台S400无人机、7套K01无人机自动机库、数十个高点监控及15台无人机反制设备,多点多台无人机通过空中接力,进行全程空中巡视、安保巡查、沿途路况环境监测,用科技力量构筑起光马安全赛道。

毗邻普宙科技展台,光谷生物医药企业明德生物将一台5G智慧急救车摆到了现场。

记者了解到,利用5G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性,以及自研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智慧辅助诊疗技术,明德生物通过数字化转型引领“智慧急救”,实现传统急救车向智慧型急救车转变,打通院前院内数据孤岛,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

据介绍,患者入院前,在车端仅需一管血就能在几分钟内完成疾病相关指标检测。与此同时,急救医护人员可很快对患者病情进行鉴别,并给出相应的处置,患者病情状况及变化与院内实时同步,紧急状态下,可与院内专科医生远程会诊,一键开启生命救治绿色通道,直接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从而缩短患者救治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生机。

作为新中国桥梁事业的开创者,中铁大桥局带来的桥梁拉索检测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力。据了解,由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桥梁无人机智能检测系统,采用先进无人机搭载智能高清摄像机,具有720度全角度影像拍摄和激光测距功能,可实现跨水域、峡谷桥梁结构表面高墩、高塔、塔底等不易到达位置病害高效、高准确率的智能检测工作。

今年8月,武汉发布2023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十大项目,涉及5G、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经济前沿领域,明德生物基于5G和智慧辅助诊疗在心血管病急重症急救的创新应用、中铁大桥局基于BIM+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等十大项目成功揭榜。记者注意到,在当天的“5G精彩生活互动体验区”,这些项目都精彩亮相。

除本地企业外,不少外地企业携产品或解决方案亮相体验区。来自北京的智行者科技展示了自主研发的“蜗小白”无人驾驶清扫车和无人驾驶洗地车,这也是国内首个实现无人清洁车大规模量产的品牌。“‘蜗小白’看起来憨态可掬,也很聪明,会及时避让前方障碍物。”带着女儿前来探馆的观众刘先生感慨。

据介绍,该产品目前已在各个工业场景应用,涵盖了光伏、锂电新材料、整车及配件、食品等工业场景。仅在光谷,就在中建三局、长飞公司等多个企业园区投入应用。

据了解,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是“5G+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大会。大会以“数实融合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设立5G+工业互联网成就展、百城5G工厂成果展、5G互动体验区等6个主题展区。


]]>
我国全球首创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亮相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我国的无人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本届高交会上,一款国产全球首创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与公众见面。

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现在在我面前这里就是一款全新的无人机类型,我们可以看到它由两个固定的飞翼组成,它也是目前全球首创的一个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它是可以实现竖直状态下的一个垂直起降,起飞后,它又可以实现一个正常的平飞。

图片

这款新型无人机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制造,采用全球首创的双飞翼+多旋翼的气动布局,科研团队掌握了从驱动系统、传感器数据融合、飞控系统及算法等全技术链路,创新性地实现无人机在零下40℃、海拔5500米,以及在7级强风中正常起降飞行的多项无人机性能极限。

参展单位负责人 廖东坡:做成双飞翼这种形式,可以实现完美的垂直起降,不需要滑跑,不需要跑道了。大大提高了这个飞行器的使用上的便利性。照(比较)常规布局这种固定翼飞机,它占地面积是缩小了四倍到五倍。

图片

据介绍,目前这种无人机主要使用了新能源锂电池提供动力,旋翼在垂直起飞时,会提供向上的抬升力,而转为平飞以后,旋翼就转为水平的推力。能效利用率非常高,这也为其提供了非常好的载重能力和续航时间。

参展单位负责人 廖东坡:像身后这款大型的(无人机),它是整机加载重是五十公斤级别的。能带载的能力是十七八公斤,这样的一个能力。它续航时间能达到四个小时。

图片

据了解,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未来将在电力、油气管网、林业、应急、测绘等领域都将有广泛的应用。


]]>
法官呼吁无人机规范作业前置程序 避免误伤周边作物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天津北方网讯:宝坻区大白庄镇农民闫某某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邻地农业经营户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时,对自家农业生产造成伤害。记者从我市法院系统了解到,随着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化作业模式日益普及,相关纠纷也多了起来,3年间,全市涉农区法院受理此类案件已近20件。相关承办法官认为,应当制订法律法规,规范无人机喷洒农药作业前置程序。

举证难

宁河区葡萄种植户刘先生主张,相邻种稻农业社用无人机喷施除草剂时导致自家葡萄地受药害,9亩高产期葡萄大量减产。刘先生在起诉状中说,受害之初,以为解药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状况越来越糟后,鉴定出存在药害也难了。

在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原告能否获赔的关键。农业生产时令性强,相邻地块如果种植不同作物,需要喷洒农药的时间及种类可能有很大差别。一种农药,为作物需要时,起保护作用;如果作物不需要,可能会有伤害。当受害作物出现黄叶、减产或死亡等损害结果时,农药可能已经挥发、被农作物吸收或被稀释,不具司法鉴定条件了。

执行也是问题

宝坻区大钟庄镇某村大片土地流转给一个种粮大户,村民们在房前屋后种一些大蒜、蚕豆等作物及果树。该种粮大户雇人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期间,村民相继发现农药漂移,村委会出面讨说法,镇政府委托鉴定机构确认了因果关系及损失数额,120多名原告胜诉。因为无人机手有证,种粮大户没有选任过错,且不存在指示过错,不承担责任,被判担责的无人机手不能履行判决确定义务,截至目前,此案仍未执行完毕。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无人机植保作业的规范是,要求执行作业者有无人机驾驶证和无人机植保作业证,但具体管理规定尚为空白。

前置程序有待完善

从保护农户利益及农业生产秩序出发,有承办法官认为,应当完善此类作业的前置程序,抓前端、治未病,避免纠纷出现。

宝坻法院主审法官刘建军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发布《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指导意见》等技术性规范认为,无人机喷洒农药作业人在喷洒作业前应当履行两项前置义务,一是调查义务,二是告知义务。喷洒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喷施药物前应了解药品种类及周边农户种植作物情况,同时应当及时告知相邻人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记者了解到,市农业农村委也接到了不少因无人机喷洒农药引发纠纷的投诉,目前对此类作业要求事先告知相邻人,但仅停留在建议层面,没有强制性规定。

飞行管理条例将实施

今年5月31日颁发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为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提供了指南。根据该条例,使用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150千克的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农林牧渔区域上方的适飞空域内从事农林牧渔作业飞行活动,无需取得运营合格证,作业人员无需取得操控员执照,但应当由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生产者按照国务院民用航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取得操作证书。

在飞行活动管理层面,该条例也作了框架性规定,即无人机使用者应按照农业部门的有关规定取得专业的技术资格证后方可操作无人机,并需要掌握一定的飞行技术和经验,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则,全面考虑天气和风向等多种因素,避免助农变“误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
“微轻小”无人机反制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无人驾驶航空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无人机,是指没有机载驾驶员、自备动力系统的航空器,包括有飞控的无人机也包括手动操作的航模。在今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进一步将无人机规范划分为5种类型: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及大型。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特别是“微轻小”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给很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潜在的安全威胁。如2018年1月,13架装有爆炸物的无人机袭击了多个俄军驻叙的基地目标;2018年8月,2架分别携带1kgC4炸药的无人机对正在演讲的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进行袭击;2018年11月,沙特王室在也门前线阵地遭遇胡塞多架满载导弹的无人机袭击;2020年9至11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就纳卡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武装冲突,首次将无人机作为主战装备。无人机成为主导战争进程、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要素,对战局走向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之近期俄乌冲突,双方愈演愈烈的无人机攻防作战,“微轻小”无人机防御反制技术已逐渐成为空中防御体系中迫切需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反制装备及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微轻小”无人机的特点及主要威胁

随着自主组网技术、任务动态调整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载荷小型化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增强了其态势感知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使其能够高效协同执行任务,同时具备灵活机动性高、抗毁伤能力强等优势。其中“微轻小”无人机因具有操作简单、飞行速度低、体积小、成本低廉、可搭载载荷等特点,成为当前的主流无人机。随着攻击目标、攻击手段、攻击载体的复杂化以及攻击动机的大规模杀伤化,无人机不仅能够遂行目标探测侦察、协同火力打击等威胁任务,还大大增加了隐蔽性和危害性。

“微轻小”无人机还可通过搭载雷达、光电及红外传感器、拍摄载荷、通信中继载荷等,对重点区域及敏感场所进行偷拍摄像和测绘拍照,获取保密信息。通过装载武器、有毒化学物质和爆炸物,进行火力攻击、恐怖袭击及自杀式打击,造成人员伤亡及军事目标摧毁。结合“微轻小”无人机的特点,分析出无人机反制难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机身体积小、材料偏向非金属,随着复合及隐身化技术材料的发展,造成针对探测发现、识别预警的难度增加。

2.无人机技术的获取门槛降低,使得恐怖分子利用无人机实施恐怖袭击的几率不断增大。

3.无人机攻击和防护的能力提升,以及灵活机动性能的提高,造成无人机处置难度增大。

4.无人机搭载载荷的多样化发展,造成未来战争面临抵近侦察、电子干扰、火力引导、自杀式攻击等威胁。

二、典型场景下“微轻小”无人机反制需求

随着“微轻小”无人机技术日趋成熟和性能日益完善,应用形式逐渐由保障性向攻击性转变,应用手段和应用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已经成为重要人物、重要场馆、重要活动保障中极具强破坏力的空中威胁。

军事领域场景中,由于“微轻小”无人机具有发现难、攻击形式与手段多样、攻击时间地点突发性强的特点,能够执行战术侦察、协同打击、自杀式打击等任务,故反制装备着重需要提升预警监视能力和综合对抗能力。这要求反制装备首先能够及时、准确的探测发现目标,形成对目标的预警与识别能力,其次能够无附带损伤的处置目标,形成精准打击、高效毁伤的对抗处置能力。

在非军事作战场景中,由于“微轻小”无人机具有体积小、低空飞行、隐蔽性强、成本低廉、可搭载多类载荷等特点,故反制装备着重提高对“微轻小”无人机的探测能力和高效精准的处置能力。这要求反制装备能够进行及时的监测跟踪、快速的识别定位、准确的干扰欺骗,以及安全且精准的拒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员聚集或流动性强的环境中,反制的前提一定是保证安全。

三、“微轻小”无人机反制技术手段及不足

无人机反制技术是为保护重要人员、重要空地区域对非法入侵的无人机进行控制的技术。当前,“微轻小”无人机反制领域已有诸多基于不同原理的反制技术,根据其作用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类为雷达探测、无线电监测、光电追踪、信号干扰、导航诱骗等几大类。国外反无人机系统研发起步较早,已形成一些面向市场的产品,如英国Blighter公司开发完成的“AUDS”系统,该系统采用雷达、光学、电磁干扰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可疑目标的监控跟踪以及反制。美国Battelle公司研制的“DroneDefender”反无人机枪,利用电磁干扰技术实现对可疑无人机的驱离。Dedrone公司开发的“DroneTracker”系统结合了光学、红外、声音等目标探测识别手段。

国内反无人机系统已经投入市场并实现了行业应用,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测数据信息少,多探测源数据未有效融合;二是反制系统和装备大多适用于较简单的陆地环境,针对于海上空旷、大范围、远距离、海杂波干扰、城市等复杂环境下的探测手段还不够成熟。其主要表现在对复杂地形或强杂波环境中的探测跟踪及目标识别困难,电磁环境中的干扰阻断效果欠佳及欺骗控制难度较大。

雷达探测对于远距离探测、轨迹跟踪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对悬停或低速飞行的目标探测难度大,易受背景杂波及复杂环境影响,导致虚警率较高。光电探测可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跟踪,进行精确引导打击,但易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其主动搜索能力差,需要其他手段提供位置信息引导。无线电探测能够识别无人机机型且隐蔽性好,但受电磁环境影响较大,在城市环境中使用局限性高且无法监测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的无人机。

在探测预警方面,为了增强无人机全天候侦察探测能力,需要综合集成雷达探测、光电探测、无线电探测等技术手段,通过分布式组网进行联合感知,实现在不同任务场景下对无人机目标全天候、全方位、多手段的侦察探测和跟踪监视。

“微轻小”无人机的反制手段单一,需以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软硬杀伤”联合打击的无人机反制系统。软杀伤针对“微轻小”无人机高度依赖控制链路的特点通常采取电磁干扰阻断、信号欺骗压制等方式,即通过对无人机遥控信号及图传、数传信号进行干扰或使用无线电攻击技术,阻断、隔绝地面控制站向无人机发射的上行无线电控制信号,最终使无人机因无法收到指令信息原地迫降,或处于引导位置上空盘旋等待通联,或原航线返回等。硬杀伤则是使用防空导弹、高射炮等传统防空  武器进行火力打击,使用定向能武器破坏或击毁无人机的核心部件,达到直接摧毁无人机的目的。激光、微波、电磁脉冲等定向能武器具有打击速度快、拦截效果好和效费比高等优势,在应对无人机安全威胁方面也更具优势。这类武器不仅能够提供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而且操作更安全,比传统动能武器的性价比更高。

此外,现有的“微轻小”无人机反制系统还存在单点布控不具备大范围无缝防御能力的问题。在大防区场景下,当前无人机反制系统难以实施全面实时有效管控,面对无人机“蜂群”数量高、突防作战能力强、智能机间通信等特点,当前无人机反制系统也难以有效全面处置,同时存在智能化程度不高多依赖于人工盯防等问题。

四、“微轻小”无人机反制技术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微轻小”无人机反制系统存在的不足,采用多手段融合、智能探测反制的反无人机系统在各行业应用中均产生了强烈需求。总体而言,未来反无人机系统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网络化预警体系,分布式多节点覆盖;二是多种探测手段相融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三是软杀伤和硬杀伤相结合,确保威胁目标有效拦截。因此,行业一致将分布式无人机探测防御系统作为主要攻研方向。

分布式无人机探测防御系统依据分布式无人机探测防御系统平台架构,构建分布式快速优化布站、多节点多设备自适应动态调度模型,设计多源感知信息融合策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全系统的布防区域、节点设备状态、目标态势全景展示。从而实现对“微轻小”无人机构建多探测源探测/数据融合,大范围智能化无缝防控、多手段防御反制,打造空地一体多节点、多层次防御反制体系。

系统分布式架构设计通过网络通信的方式,实现前端设备、分控中心及管控中心的系统互通。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设计,通过标准的系统接入、推送协议,将系统的设备信息、目标数据、图像信息等推送至系统平台,实现对布防区域、节点设备状态、目标态势全景展示。

分布式快速优化布站模型则根据防御区域管控需求、应用场景、电磁环境等评估分析,优化设计防御区域布站节点,每个节点按照防区定义要求进行划分,执行对应布站策略,完成快速构建全区域无人机探测防御系统。

多源感知信息融合策略是由系统融合多节点多设备数据信息,通过同节点雷达探测与光电跟踪信息融合,提升系统探测跟踪精度。通过同节点雷达探测与无线电侦测信息融合,有效提升系统探测概率、降低系统虚警率。通过融跨节点多设备信息融合实现了对目标的跨节点广域连续锁定跟踪。

多节点多设备自适应动态调度模型可实时监测各节点负载变化、节点损毁或性能下降,通过跨节点雷达、光电、无线电协同调度,持续锁定跟踪,提高系统响应时间。运用多节点反制手段调度,进行目标多手段处置,实现全区域全时段的无人机探测防御能力。

系统内设备及相关反制技术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创新。系统采用的是自适应微轻小探测雷达,雷达信号具有准连续波特性、伪随机特性及较好的隐蔽性,通过调整脉间随机码及脉内随机码参数,改变信号带宽及时宽信息。利用大时宽带宽积雷达信号的相关并行处理算法,提升微弱目标回波信号相关检测能力。通过设备参数最优匹配的自适应调整策略,提升雷达对不同场景的通用性及灵活性。利用微普勒检测的悬停无人机探测跟踪方法,实现对悬停无人机的有效探测跟踪。

无线电方面,通过引入基于机器学习的复杂电磁环境无人机信号监测技术,构建基于无人机目标多维度信号识别特征库,有效区分合法及非法无人机。同时设备会根据不同类别无人机图传信号、遥控信号的时域、频域等先验信息,构造多尺度检测模板,结合非极大值抑制算法实现无人机信号初步检测处理,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无人机信号检测率。采用单站比幅测向、双站测向与时差结合、三站时差定位算法,对分布式多站环境下的目标信号进行灵活测向、定位处理。结合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点迹建航,实现对无人机的单站/多站联合高精度测向定位,无线电监测方位精度的显著提升。

场景应用方面,针对大防区全面防护的应用场景,分布式无人机探测防御系统能够基于防御区域地理环境、管控需求、设备性能等进行分布式多节点部署评估分析。依据探测预警、确认识别、打击处置等管控需求对防御区域内布站节点位置进行分层次优化设计,结合多节点设备性能分析进行多源目标信息融合识别、跟踪、打击,实现对入侵无人机的全区域多等级探测防御。针对无人机集群数量高、突防作战能力强、智能机间通信等特点,分布式无人机探测防御系统搭建集空中多节点移动式机载设备、地面多节点固定位置设备及移动车载设备于空地一体多等级告警处置探测防御区域、空地节点协同沟通进行智能调度,进而形成空地一体的多节点、多等级、机动式防控系统,可有效防御集群目标。

综上所述,无人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反无技术飞速提升,无人机反制技术在不断创新与突破中正逐步构筑起多维、高效的防御体系。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分布式无人机探测防御系统通过引入新的信号体制、并行处理算法、自适应调整策略、多源信息融合等手段,推动无人机反制技术在探测、识别、干扰和防御等领域取得相应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维护空域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和国家及人民生命安全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
乌兹别克斯坦要生产无人机了...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日,俄罗斯FlySeeAgro公司总经理瓦西里·普蒂岑与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自由经济区负责人哈比卜·阿卜杜拉耶夫签署了关于实施“乌兹别克斯坦无人驾驶飞机系统(UAS)自主生产”5年投资计划的备忘录。图片

该公司Telegram频道消息称,该计划5年期总成本8000万美元。在备忘录框架内,双方同意成立工作委员会,制定项目路线图和引资规划,协助解决生产问题。

该计划包括在乌培训专业人才,在纳沃伊自由经济区建厂,以及为参与该项目的乌方生产企业建立管理系统。

计划的优先领域包括无人机开发、生产和供应,满足乌兹别克斯坦各种农业需求,并将其出口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外市场。

报道称,FlySeeAgro还将乌兹别克斯坦视为进入中东投资市场的跳板。图片

据悉,2022年1月,乌兹别克斯坦表示将建立一个生产两用Lochin无人机的工厂,由国防工业委员会下属的无人机研究生产中心生产。

Lochin无人机可用于侦察、打击、炮火控制和实时监控,也可满足石油气、林业、铁路管理、地质、制图、地形等领域的需求。

而FlySeeAgro的无人机可以执行各种农业任务,从田间监测、分析,到通过超低量药剂喷洒控制植物病害,以及将有益昆虫卵引入田间来消灭害虫。


]]>
美国海军可能将远征海上基地舰改造成无人机母舰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通用动力公司旗下的美国国家钢铁和造船公司(NASSCO)对美国海军远征海上基地舰(ESB)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造,这是一种现有的高度灵活的舰艇,以改进后的巨型油轮为基础,支持各种部队的前沿部署。提出的增强方案是为了满足美国海军不断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显著增加无人水下航行器(UUV)舱。

图片

▲远征海上基地舰—赫舍尔·伍迪·威廉姆斯号(ESB4)和刘易斯·B·普勒号(ESB3)在亚丁湾共同航行

《海军新闻》在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中首次报道了NASSCO,它最初是在2022年的海空空间研讨会上首次亮相的。然而,该公司在今年的水面海军协会全国研讨会上再次强调了这些问题,《海军新闻》出席了研讨会,并直接向NASSCO介绍了这些进展。随着这种新型无人潜航器发射和回收系统(LARS)的推出,该公司还提出了一个尾部飞行甲板,专门支持无人机的操作,以及在某些场景下容纳F-35B的起降能力。

图片

▲拟议的修改包括用于大型无人水下潜航器的旋转发射和回收系统以及无人机飞行甲板

远征海上基地舰的刘易斯·B·普勒级ESB作战舰队目前由四艘服役舰艇组成:刘易斯·B·普勒号(ESB 3)、赫舍尔·伍迪·威廉姆斯号(ESB 4)、米格尔·基思号(ESB 5)和约翰·L·坎利号(ESB 6)。该ESB家族最终将发展到六艘船,因为去年8月,NASSCO获得了建造未来未命名的ESB 8的合同,并在两个月后开始为后续的罗伯特·E·西马内克号远征海上基地舰(ESB 7)铺设龙骨。

特种作战部队(SOF)和机载水雷对抗措施(AMCM)是这些舰艇优化支持的主要任务之一。整个级别以阿拉斯加级巨型油轮为基础,这是一种商业设计,NASSCO认为这将是促进这些潜在升级以最好地满足海军需求的关键因素。这些军舰体积巨大,甲板面积大,有增长空间,与“龙骨式”军舰设计相比,价格非常便宜。每艘ESB造价与一艘濒海战斗舰大致相当,约为5亿美元。

图片

▲2019年9月15日,美国海军远征海上基地舰—赫舍尔·伍迪·威廉姆斯号(ESB 4)在切萨皮克湾进行水雷对抗设备测试时抛锚

吉姆·斯特洛克是NASSCO ESB的独立顾问,他告诉媒体,在构思这些修改时,该公司考虑了现有的海军需求和正在出现的需求。NASSCO研究了“有争议环境中的远征先进基地作战、分布式海上作战和濒海作战”,以告知拟议的升级。

目前,海军的ESB是围绕四个核心能力设计的,即航空设施、停泊、设备集结支持以及指挥和控制资产。这些巨型轮船只包括一个四点飞行甲板、任务甲板和机库,船体长785英尺(239米),宽164英尺(50米),满载时排水量约为90000吨。

虽然ESB舰队已经用于支持各种较小的无人潜航器、无人机和无人水面舰艇(USV),但其能力有限,NASSCO的新的潜在修改将大大扩展这些现有能力。例如,无人潜航器舱似乎特别集中在发射和回收更大型号的无人潜航机上,比如波音公司制造的奥卡(Orca)无人潜艇,吉姆·斯特洛克向媒体透露,该公司将这种设备称为旋转无人潜航发射和回收系统(RULARS)。

自从无人驾驶技术在海上的使用开始加速以来,弄清楚如何发射、回收和向前部署更大的无人潜航器一直是海军面临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NASSCO对旋转无人潜航发射和回收系统(RULARS)的概念渲染显示,该系统将位于ESB船体深处,并利用转鼓式系统更有效地回收和发射无人潜航器。

图片

▲NASSCO ESB无人潜航器发射和回收系统概念图

RULARS基本上与更传统的“通海井(Moon Pool,即船体中央方便往下通海的池子)”具有相同的用途,比如著名的“格洛玛·探索者”号科考钻探船上使用的通海井,它通过船体底部的开口发射和回收设备。然而,这种方法给海上船舶带来了稳定性问题,尤其是在波涛汹涌的水域作业时。

RULARS似乎旨在通过创建一个更封闭和可控的系统来部署无人潜航器,同时保留通海井,从而潜在地缓解这些挑战。正如上面渲染图所示,无人潜航器将被装载到淹没在通海井中的旋转滚筒中,滚筒将关闭并旋转,同时保持无人潜航机直立,然后RULARS将无人潜航器释放到水中,回收操作的过程与此相反。

使用安装在船体上的旋转发射器或传统的通海井也可以在窥探者的视线之外秘密发射和回收对视觉敏感的无人潜航器。

刘易斯·B·普勒级ESB现有的指挥和控制架构也使其具备了扩大无人作战的良好条件。吉姆·斯特洛克还告诉《海军新闻》,ESB有“近40个座位供作战规划者使用”,指挥和控制是海军希望ESB提供的四大核心能力之一,因此不难看出该舰队目前的设施最终如何用于监督无人机活动。

NASSCO将这些ESB改造成无人机母舰的愿景也有助于该公司为无人机提出的尾部飞行甲板改造方案。通用动力公司业务发展总监布雷特·赫斯曼解释说,后部飞行甲板将使ESB能够在海军第三大的主飞行甲板上执行主要任务,同时为无人机的不间断操作创造一个专用空间。

图片

▲NASSCO提出的ESB尾部飞行甲板改造方案的效果图

由于ESB目前正向美国第五舰队在中东和东非的行动区部署,美国海军刘易斯·B·普勒级远征海上基地舰将从这些升级中受益匪浅。美国海军目前正专注于利用无人驾驶系统来保持警惕,并提高其在这一动乱地区的作战能力。

海军在这里成立了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创新部队第59特遣部队,用高度多样化和不断发展的无人系统执行开创性实验。为增强无人机母舰操作而修改的ESB可能非常适合新的无人机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对于接收其中一些修改来说,最合乎逻辑的船只是即将推出的ESB 7和ESB 8的建造预计要到2027年的某个时候才能完成,而ESB 8在龙骨铺设之前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美国海军和NASSCO将有机会合作,决定这些舰艇如何利用建议的修改来最适合海军的无人驾驶框架。这些船只的建造也很容易修改,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拟议的功能可以重新安装到现有的舰队中。布雷特·赫斯曼表示,这些考虑计划正在进行中。

然而,布雷特·赫斯曼在2022年海空航天采访中没有提到这些ESB在NASSCO提议的增加下携带F-35B的潜力,而且似乎比无人机母舰概念更微妙。目前,为容纳F-35B而对ESB飞行甲板进行的潜在修改主要是为了方便长距离运输,而不是定期出击,但后者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能的。

吉姆·斯特洛克在接受《海军新闻》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ESB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操作F-35,而是这些改装最终可能会使这些舰艇将F-35机身转移到战区。这也可能意味着ESB将能够将战斗机转移到两栖作战舰和航空母舰上,尽管对飞行甲板进行了一些改动。

图片

▲通用动力公司NASSCO手册中将ESB改装甲板起降F-35B的概念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看到配置较轻的F-35B,例如用于执行反空中任务、从同一ESB上的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上起飞并立即加油,并继续执行其任务,例如,可能在另一个地点恢复。再说一遍,例如,只要有能够在ESB上为F-35B加油的MV-22,就有利于整个广阔的太平洋战区的作战。

这些修改强调的是,ESB本质上是美国海军相对便宜的资产,海军可以将其停放在世界任何地方,并适应多种任务。毫无疑问,挖掘它们的潜力才刚刚开始,成为无人机系统的母船当然是有意义的,并且符合基于这些新兴能力的不断变化的战术。

无论如何,ESB舰队在海军需要的地方提供持久存在的能力反映了随着争议地区威胁的增加,其价值和相关性。考虑到这一点,给他们一个更大的无人机支援任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
浅谈无人机在消防救援中的应用 Wed, 16 Oct 2024 09:52:26 +0800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在消防救援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众所周知,每当灾害发生时,都会带来巨大人员与财产损失。在此情况下,无人机的出现与应用便能够大幅提升救援能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消防救援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效益。

火灾以及火灾救援次数逐年增加,传统的灾害现场,火灾图像的传输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有线图像传输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火灾信息不准确,影响火灾救援决策。基于此,运用无人机对火灾现场进行拍摄、通信、监测,可发挥设备本身的适用以及稳定功能。而且,无人机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本身应用成本相对较低,适应地域比较广,而且,具有传输速度快等特点,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与消防队现代图像传输系统之间形成互补。实现火灾现场相关图像、数据信息的有效监测与控制,从而将无人机应用于火灾救援中。


无人机在消防救援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火灾监测和侦察 ●

火灾发生后的前6分钟是最佳灭火时机,而黄金时间仅为30秒,响应速度快对消防队伍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无人机具有速度快、灵活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在火灾发生后迅速飞抵火源地点,并且无人机可以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设备,实时监测火场情况,它们可以飞越火场,提供实时图像和视频,帮助消防人员了解火势蔓延情况和火源位置,指导灭火行动。此外,无人机还可以搭载气体传感器,用于监测火灾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帮助消防人员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图片


火灾搜索 ●

在火场搜索方面,无人机可以搭载高清摄像设备和红外热成像传感器,通过空中搜索的方式,快速扫描火场范围,寻找被困人员或其他潜在的火灾隐患。无人机可以在火场上空进行低空悬停,通过高清图像和热成像图像,发现被困人员的位置和火灾隐患的存在,为救援行动提供重要的信息。


空中灭火 ●

无人机空中灭火的灭火装置包括水罐、泡沫罐、干粉罐等,通过操控无人机,将灭火装置准确地投放到火场上,实现对火源的迅速灭火。无人机空中灭火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在火场上空进行低空悬停,精准地对火源进行灭火,避免了传统灭火方式中可能存在的误伤和二次燃烧等问题

图片


物资运送 ●

无人机可以搭载救生器材、医疗设备等物资,快速运送到需要的地点,提供紧急救援支持。这对于那些由于火灾而难以到达的地区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火势蔓延迅速或者交通受阻的情况下。


通信和联络 ●

在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下,通信基础设施可能会受到破坏或中断,无人机可以快速部署,搭载通信设备,提供临时的通信支持,帮助受灾地区与外界进行紧急通信,协助救援和救灾工作无人机可以搭载通信设备,为消防人员提供临时的通信支持。特别是在火灾现场通信困难的情况下,无人机可以作为通信中继站,将信号传输到远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