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十个月左右,目前尚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在这场被称为数十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中,双方动用的武器既有当今最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第五代战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系统,也有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的老式火炮。但最让全球军事界关注的,是俄乌冲突用惨痛的经验教训给传统军事理论带来的种种重大启示。
多次改变战局的无人机
尽管各种武器都相继投入俄乌冲突,但全球军事专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双方使用的各种无人机多次对战局走向产生极大的影响。
美国《防务新闻》承认,此前美国传统军事观点认为,常规无人机难以在高烈度现代化战争中生存,因此美国对于下一代无人机的要求是进一步强化高速、隐形等先进性能指标,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无人机的造价越来越贵。但俄乌冲突的经验却完全颠覆了这种观点。
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面对俄军种类齐全的防空系统,乌军凭借性能并不出众、由土耳其研制的“旗手”TB-2无人机取得一连串令世人瞩目的战果。尤其是围绕蛇岛的争夺战中,TB-2无人机接连摧毁岛上的俄军阵地和军事设施、击沉俄军运输船和巡逻艇。按照西方情报界的说法,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沉没,也是乌军首先用TB-2无人机吸引了俄舰防空雷达的注意,才让乌军“海王星”反舰导弹得到突袭的机会。外界普遍认为,TB-2无人机对驻守蛇岛的俄军发动频繁攻击,是俄军最终放弃该岛的重要原因之一。陆地战场上,社交媒体上流传大量俄军装甲车辆和防空导弹被TB-2无人机摧毁的视频。
在俄乌冲突的第二阶段,随着乌军TB-2无人机在战争中逐渐损失殆尽,巡飞弹这种另类无人机又接连崭露锋芒。无论是乌军使用的美制“弹簧刀”“凤凰幽灵”,还是俄军使用的“柳叶刀”无人机,都广泛用于追踪和猎杀对手坦克、自行火炮等高价值目标。在此阶段,这些无人机被用作战场消耗品。
进入10月后,俄乌双方无人机发动的自杀式攻击进入新模式。俄军开始大量使用“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克兰后方基础设施发动猛烈空袭。西方情报界认为,该机实际就是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它采用摩托发动机为动力,配备简单的导航系统,造价低廉到只有几千美元,却可以攻击上千公里外的目标。由于使用成本低、发射数量大,即便其中部分无人机遭到拦截,也难以阻挡其他无人机对目标造成严重破坏,这对乌军有限的防空力量构成极大挑战。乌军随后也利用远程无人机发动报复性攻击。12月5日,距离前线数百公里的俄军战略轰炸机基地遭到乌军远程无人机袭击,至少两架战略轰炸机受损。俄情报机构透露,乌军是用苏联时代的图-141喷气式无人机改装的自杀无人机。12月26日,俄战略轰炸机基地再度遭到乌军无人机袭击。
防不胜防的空中防线
伴随着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大放异彩,外界普遍提出疑问:防空系统为何无法实施有效拦截?特别是俄乌冲突初期,俄地面部队配备有相当完备的防空系统——既有S-300、S-400远程防空系统,也有伴随野战部队机动的“山毛榉”系列中程防空导弹和“道尔”系列近程防空导弹,当时就连西方观察家也普遍认为,TB-2无人机很难在这样的防空系统面前生存。但出乎外界预料的是,TB-2无人机多次成功摧毁俄军“道尔”“山毛榉”防空系统。美国“动力”网站认为,防空系统无法24小时不间断开机,乌军无人机可能是利用了俄防空系统关机休整的时机进行突袭。位于纵深地区的俄军战略轰炸机机场接连遇袭后,还有分析认为,乌军无人机能够成功突袭与北约通过电子侦察探察到俄军防空网络的漏洞有关。
相比俄军防空系统的表现拙劣,北约提供的防空系统在无人机面前同样表现糟糕。今年3月,一架疑似乌军的老式图-141无人机从乌克兰境内升空,沿途穿过多个北约国家,飞行距离超过500公里,最终在克罗地亚首都附近坠毁,北约防空网络对此毫无察觉。在俄军利用“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克兰后方基础设施发动空袭后,尽管美欧接连向乌克兰提供了多种防空导弹,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防空导弹的价值远超被拦截的廉价无人机,陷入了“成本泥潭”。专家表示,由于无人机的渗透和袭击存在目标小、探测难和时间不确定等特性,使得传统防空系统的防御漏洞百出。近日韩国出动多种战斗机、直升机和防空火炮都没有能拦住朝鲜无人机,再度证明了无人机拦截难度大。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总结称,俄乌冲突中,双方对无人机的创新性作战使用震动了全球军事界,如何应对低成本、数量大的无人机集群攻击成为摆在军事强国面前的全新课题。目前针对大规模无人机集群的攻击,目前尚缺乏“一锤定音”的有效武器,需要结合多种探测和打击手段、利用体系化作战模式才能加以应对。
“陆军无用论”遭反思
在俄乌冲突之前,美国在历次局部冲突中以压倒性空中力量“开道”的作战模式,让不少观察家鼓吹“陆军无用论”,认为陆军的地位将沦落到阵地占领和战场侦察等次要角色。
但在俄乌冲突中,双方展开大规模地面冲突,无论是初期俄军装甲集群的纵深穿插,还是中后期的大规模炮战,都是传统陆战装备扮演主要角色。西方军事观察家认为,绝大部分国家并没有能力像美军那样依靠压倒性的空中力量获得战场优势,何况美军在局部冲突中的对手相对弱小,美军是否有能力在面对“同等对手”时依然能凭借空军“开路”还是未知数,因此传统陆军,尤其是陆军主战装备重新受到各国重视。
俄军坦克在俄乌冲突中暴露的弱点也引起各国关注。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美欧相继推出各自的新一代主战坦克:美国的M1X主战坦克和德国的“黑豹”主战坦克,它们明显针对俄乌冲突中暴露的坦克弱点进行了改进。美欧新一代坦克的出现,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西方正对“陆军无用论”进行反思。
局部冲突也比拼战争潜力
从持续时间和交战规模看,俄乌冲突的确称得上“数十年之最”。相比以往局部冲突主要比拼的是现有技术装备,俄乌冲突长期化后,开始进入比拼双方战争潜力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冲突时间的延续,不但俄乌已经精疲力尽,大力支持乌克兰的美欧也同样被卷入这场战争泥潭难以脱身。
乌军主战装备数量有限,俄军针对性打击乌克兰重工业设施后,乌军装备已经几乎完全依赖西方援助。美国《星条旗报》称,俄乌冲突刚持续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战争消耗就几乎已经搬空了西方弹药库。乌克兰明确希望美国每天提供500枚“毒刺”和500枚“标枪”导弹,而这几乎相当于美国每月的产量。在高强度的炮战中,乌军每天发射数以千计的大口径炮弹,为补充战场消耗,“美国陆军的弹药储备已经下降到危险境地”。这场冲突还暴露了欧洲各国的军力弱点。由于实际装备的重型武器数量有限,即便德国、法国等传统军事强国每次也只能提供个位数的大口径火炮。但美国《纽约时报》称,西方援助乌克兰的各型火炮已经损失了超过1/3。
俄罗斯也几乎耗尽了现有战争储备,要求国防工业全速生产满足军队需要。俄军在俄乌冲突初期对基辅和哈尔科夫的突击行动失败后,损失了大量主战装备,不得不重新启用苏联时代的坦克和火炮。由于西方严厉制裁,俄军先进导弹所需的电子设备供应也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制约了相关武器产量。